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 我来答
Jasonpe2
高能答主

2022-04-10 · 最想被夸「你懂的真多」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49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11.7万
展开全部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 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
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 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能力包容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能力;二是工作能力。

求职择业时必须正确认识到自己性别、年龄、身体健康、胖瘦、高矮、甚至面貌的丑俊等生理方面的因素。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

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 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人们时常把当今的世界称为竞争的时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


(1) 敢于竞争


当今的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学习生活一开始,同学之间便开始了学习成绩的竞争,人人都希望得到好成绩。在大学阶段,竞争更为激烈,评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推荐研究生等,无一不和竞争联系在一起。但是大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过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强化,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深化改革的今天对大学生强化竞争意识提出了迫切要求,也提供了客观环境。迎接新的挑战,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



(2) 善于竞争


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在求职与择业竞争中,应注意期望值是否恰当。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在准备投出自己的简历之前一定要有充分的自我认识。 在求职面试时情绪一定要轻松自如。在面试时,要克服情绪上的焦虑和波动,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始至终地以良好的情绪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他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


2. 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比男大学生挫折更多,这是现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女生择业难,并不是社会对女生的需求量小。女生们要顺利地择业,从根本上说,在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以其优势去参加竞争。

三、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1) 没有很好地自我认知,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


(2) 在选择就业单位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被动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


(3) 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还不强,虚荣心和侥幸心理往往使他们改变原有的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面对这种形势,大学生应充分认识知识结构在求职择业中的作用,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增加自己在就业时的筹码。


四、应聘前对公司了解不够


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想要进入的公司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是否了解企业,是目前大学生求职的障碍,即便找到了工作,也会有一个不短的适应企业的过程。而企业需要有价值的人,一些企业人事经理表示,现在企业评价大学生已经不完全看重学校和专业,关注的焦点是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否能为企业做出成绩,带来价值。



五、大学生就业后流失率过高


大学生稳定性、忠诚度和职业化程度不高,成为部分企业拒绝大学毕业生的理由。当竞争越来越激烈,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就成了社会和媒体广泛宣扬的理念,而随之形成的毕业生忠诚度问题也浮出了水面。


麦当劳的代表说,他们接收的大学毕业生都必须经过基层锻炼,在实习期都要安排最难的活给他干,如先到前厅去端盘子、刷厕所等。往往是实习三天后就有人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淘汰率高达50%。一些企业表示,每年真正招收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只占计划招工的1/5。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半数以上。 对此,一些高校大学生表示就业必须吃苦只是用人单位提出的苛刻条件,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节约成本脱离毕业生所学本质,也是导致大学生另谋职业的原因之一。

夏侯英楠IP

2022-04-06 · TA获得超过128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7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6.2万
展开全部

大学毕业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社会、高校和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程度有待于提高,要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1)就业市场和信息网络不通畅。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不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统一分配工作,大批毕业生走上就业市场化的道路,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和信息平台尚未建立和完善。

(2)高校连年扩招造成高校毕业生大量过剩。

从供给方面看,高校扩招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大规模扩招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增加就业的难度,造成有限的岗位竞争激烈的现象。

(3)目前就业观念尚未转变。

高校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观仍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追求到国有单位而不愿到个人私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去就业,认为只有在正规部门上班才算就业。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

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造成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西部城市求贤若渴。

二、应对措施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政策支持。首先,政策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

(2)高校要调整办学思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形势,根据自己现有的实力和水平,准确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地深化教学改革,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实施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实习实践;因地制宜,实现与社会、与市场、与企业的双向沟通,扩大大学生的实践范围,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岗位适应性,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3)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形势发展。高校毕业生及家长要清醒地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冲破传统的旧的“精英化”就业观念,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倘若仍然以“天之骄子”自居,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无异于作茧自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超级可爱超级棒
高能答主

2022-04-09 · 世界很大,慢慢探索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0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0.7万
展开全部

本文主要内容:

很多毕业生因自己所受的教育的局限性,以及对社会的片面理解,在就业方面常常有下面这些问题,或者说是对就业的误解︰

第一个误解:第一份工作的工资越高越好。其实,第一份工作应该是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工资高低在其次。

第二个误解∶工作最好轻松点。虽然不能讲越忙的工作挣得越多,但是一般来讲,轻松的工作不仅收入低,而且也让人得不到锻炼。最糟糕的是,如果毕业生一开始就染上了懒惰的习惯,将会危害自己一辈子。

人宁可在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干,多学一点,多加点班,让自己最终实现少加班,多挣钱的目标,也不要到了四五十岁还不得不每天加班养家糊口。

第三个误解∶要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热爱的工作。先就业后择业,就是在个人兴趣和工作本身产生矛盾时,牺牲一下个人兴趣。

第四个误解∶要求老板好。好老板是可遇不可求的,人应该学会到哪座山,唱哪山的歌。一开始不要对单位,对老板期望过高。遇到好老板,一定要对上帝感恩,对缘分珍惜,遇不到也没有关系,职业的过程还非常长,好运气总会有的。 


对自己未来的选择,要考虑四个因素。相对那些比较顺利的人生轨迹,或许是在这四个方面看得比较透,做得比较坚定。

第一,不管是择业还是创业都要符合大环境。

我们最大的命运来自于时代和地点,也就是说有什么时代就有什么英雄,有什么样的山,就有什么样的歌。

今天的人不要想着成为拿破仑,那是小概率事件,也别想成为李白,哪怕你再喜欢诗歌。当然,如果有闲暇,做一个文艺青年,写两句诗自娱自乐或许无妨。很多人择业的第一个误区就是不切实际地给自己设定一个社会并不需要的角色,然后盲目地努力。

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在中国仅靠出书就能够养活自己的人恐怕不超过 300 人,今天大部分写书的人,都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出书的梦想而已,而不是当作职业,这就是今天的大环境。

择业和创业首先要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大环境。没有大环境,一切都是事倍功半。

第二,人的兴趣是会变的,这也是人可以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因。

另外,就是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了。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凡事要想做到前5%,一定要喜欢那件事,如果只是想做到前20%-5%,可以靠利益驱动。年轻的好处就是有本钱尝试,但是每一次尝试,都应该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第三,择业不仅要考虑到自己当下的长处,还要考虑这个长处能否在未来不断发展。如果人有了一种其他人都没有的特殊技能,他就成为了稀缺资源,将来永远是别人求着他,而不是他求别人。

如果说什么是择业,这就是一种择业,它不以短期收入来考量,而是要看到长期发展的可能性。很多人在考虑自己特长时有一个误解,觉得我学习了某个专业就有这方面的特长,那不一定。中国学习数学专业的学生非常多,但是能成为数学家的恐怕连1%都没有,大部分人的特长或许在其他方面。人年轻的时候要多尝试,真正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

第四,虽然我们说不怕失败,而每一种尝试也会伴随着失败,但是无论做什么尝试都要尽可能把事情做成功,做好。跨界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在原有的领域成功过,因为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我一直认为,一个职业人士最基本的工作态度应该是,即使这件事自己不喜欢,但是一旦做了,无论是自己决定做的,还是不得不做的,都必须认真把它做好。不论什么工作,只要做起来,并且认真去做都会有收获,都会是将来的无形资产

我一直认为,一个职业人士最基本的工作态度应该是,即使这件事自己不喜欢,但是一旦做了,无论是自己决定做的,还是不得不做的,都必须认真把它做好。不论什么工作,只要做起来,并且认真去做都会有收获,都会是将来的无形资产。

以上就是我对大学生就业的看法,如果对您有帮助麻烦点下采纳,谢谢鼓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羊小小na

2022-04-09 · TA获得超过17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24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问题

1.就业观念
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因自身的价值观念导致其在就业选择时出现了问题。大学生就业观念需改变,摆脱不切实际的择业观。首先,现在大学生就业地点多考虑在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就业意向要求稳定,行业则是偏向于大型企业、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这也造成很多基层和西部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之大,却难以落实。当今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身上有一股拼劲。他们热衷于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东,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打拼才会有出路,自己的能力、价值才能得到体现。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大城市,他们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2.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不够准确。
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不准确导致择业困难,他们往往盲目的选择社会热门的行业就业,而不考虑自身的问题,是否喜欢、是否合适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导致就业困难。

3.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
焦虑心理:由于担心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因为盲从、自负、自卑等原因,求职时遭受拒绝或失败等挫折而形成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

自卑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自我评价偏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过低评价自己的意志力。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不敢参与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等等。

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有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评价过高,择业条件苛刻,形成自负心理。

盲从心理:有些毕业生,尤其是独生子女毕业生,虽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求职择业时,从不按自身具体条件独自思考、分析,盲目效仿,即使是求职材料,也是千人一式,众笔一辞,没有自己的特点和重点,因而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垂青。

攀比心理:青年学生大多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起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心理期望值,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无法签约。

依赖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就业主管部门,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总的来说,出现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定位不清晰。

4.专业认识不够深入,缺乏实践
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课程比较浅, 缺乏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深度认识和理解, 没有对知识进行积累和重复;在遇到困难时总是逃避, 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在放假期间没有去公司进行实习, 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 最终错失了很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5.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二、用人单位的问题
1.过分关注文凭
2.存在性别歧视
3.生源地域歧视
4.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三、高校自身问题
各大高校在设置教学理念时各不相同, 有些高校因其没有对教学制度进行合理的改革和创新, 导致学生学习的专业无法和社会相接轨, 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四、社会问题
1.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学生步入大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但是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一潮流的发展导致高校进一步扩大招生范围, 而扩大招生范围的背后是就业难的问题, 最后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高等院校的增加导致毕业生数量与社会上的供求关系出现了问题, 但从实质上来讲是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的结果。主要原因有两个。

2.中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大量的人口需要就业。但是中国新生的人口增长速度比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还要快, 劳动力资源的增长数量每年可以多建立一个省, 由此可以看出,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就业岗位越来越不足。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还需要学生、学校、社会和政府部门等的共同努力, 毕业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一支强有力的队伍, 所以高校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白依学长呀
2022-05-10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万
展开全部

您好通过了解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因,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为您提供提供有效参考。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不断呈下降趋势,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目标,跟风现象严重

随着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在不少招聘会上,大学生求职都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一些知名企业或者是热门岗位,受到了大多数专业学生的青睐,不少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这些热门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那些热门岗位的需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尽管大学生非常重视追求兴趣爱好与个人才能的发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往往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临近毕业找工作时,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出现就业迷茫,续而从众跟风,大家都觉得好的工作单位一哄而上。


2、非高薪不干,非大城市不去

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及用人单位要求,他们往往看重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忽略了个人理想与国家、社会利益的结合,忽略了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这种以自身利益为中心,比较功利的现象比较严重。有些大学生受经济利益驱使,人生价值发生了倾斜,在选择上过分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地区,而较少考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且,许多大学生在择业时不考虑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要求,把个人兴趣爱好放在首位,不愿到不利自身发展的地方去。


3、求职材料弄虚作假,用人单位核查露破绽

部分大学生为取得用人单位的垂青,达到吸引用人单位注意的目的,在求职材料上做手脚,夸大自己的成绩,为自己任意添加求职的筹码,制造虚假证书欺骗用人单位,或是在简历上作假,任意拷贝他人的实习经历等,诚信意识薄弱。结果,协议签订后,有些用人单位一核查,问题便出现了,从而协议也解除了。


4、能签约先签约,签了后约毁前约

缺乏责任意识,不履行承诺行为。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漫天撒网的向很多用人单位散发自荐材料,一接到单位的签约通知便匆忙与之签约。毕业生签约的单位若不是自己理想的单位,遇到更好的单位那上就与原单位解除协议,从而用人单位需要重新招录毕业生,增加了招聘成本。或者有的毕业生对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对就业协议书的具体内容不了解,随意的就在协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当觉得自己吃亏时,只好选择违约,从而造成事实上的诚信缺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