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冷笑话》电影版的评价
《十万个冷笑话》电影版的评价
对于十万个冷笑话电影的评价,你都知道吗?下面是我收集到的《十万个冷笑话》电影版评价。
电影评价一:十冷,一点也不冷!
“十冷”充分利用动画电影的先天优势,展开想象的翅膀,做到了很多真人电影所无法企及的视觉效果。比如悬空的旋转大魔方,有木有加强版《移动迷宫》的赶脚?男猪脚“少年郎”与他的“好鸡友”时光鸡一起闯关时,在立柱间施展“凌波微步”,奏出沁人心脾的音乐的同时,也共同创造了犹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五彩瞬间……这些场面虽然比不上好莱坞大片那么直接,那么撼动人心,但是精美画面所遗留在心田的小感动、小美好还是有的!
同时,它非常接地气,虽然之前我对“十冷”的传说也不以为然,没看过相关的漫画和动画,很多笑点包括人物什么的我也没有理解得很透彻,但是情节脉络非常清楚,童话的思维,拯救地球的主题,讲的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经常接触的段子,你就觉得很亲切,尤其在这个吐槽、混杂、跨界的年代,那些台词就像从我们心里直接流出来似的,主人公讲出来的也是我们要表达的。而且“十冷”中,少年郎、时光鸡、肌肉哪吒、白雪公主、匹诺曹以及总被空手接白刃的李靖……人物性格都特别鲜明,笑点非常密集,包袱出人意料又是情理之中,反正我在看的时候,全场笑声不断,尤其是年轻人,那笑的叫一个惨烈。总而言之,一个字:“十冷”让你笑,你笑的很舒坦很爽利,感觉智商上有点优越感从而惊喜万分!
再有,匹诺曹与白雪公主“为了成全你宁愿牺牲我自己”的琼瑶式爱情,肌肉哪吒与严肃老爸的父子亲情,少年郎与时光鸡不离不弃、相互鼓励的友谊基情,还有要珍惜时光、活在当下的励志主题都要比很多好莱坞大片更贴近我们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具有借鉴意义和社会价值。
电影评价二:创意的贫瘠、市场运作的欠缺规范、营销策略的有待提升
1997年,俄罗斯年仅40岁的动画制作者亚历山大·佩特洛夫(Alexander Petrov)克服了环境与技术带来的种种困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海明威的宏篇巨著《老人与海》搬上了银幕,成为一部具有超强震憾力,情节曲折的影片。《老人与海》这部动画片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故事本身,更在于它的油画的表现风格。亚历山大·佩特洛夫(Alexander Petrov)用手指在玻璃上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油画和玻璃所表现出的透明和鲜亮的感觉让人叹为观止。这位具有国际名声的动画制作者,不仅眼光独具,其在影片制作中所运用的油画绘制方法也是他所特有的。
如果说亚历山大·佩特洛夫(Alexander Petrov)的绘制方法是他所特有的,那么在创作中,他的绘画方式更是他所独有的,他是用指尖沾著油彩在玻璃板表面进行动画制作的。他认为用手指作画更容易,可以画得更快,而且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手指是心灵与绘画之间相通的一条捷径,是最直接的一条途径。
亚历山大·佩特洛夫(Alexander Petrov)利用玻璃的不同层面进行制作,拍摄同一个镜头时,他往往在一层画面上制作人物,同时在另外一层画面上制作背景,灯光逐层透过玻璃拍摄完第一祯画面后,他再透过对玻璃上的湿油彩进行调整来拍摄下一祯画面。
他说将海明威的著作浓缩于22分钟的动画电影,其难度超乎寻常,两年半的漫长艰辛的创作生活,始终是因《老人与海》这个感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他。
老师在课堂给我们放的《麦兜响当当》作为一部喜剧片,本片故事比前两部要好得多,情节跳跃有度,已经明显可以看出故事框架,而在喜剧方面,本片也有继承无厘头影片精髓,但没有突破性的发展,进而创立自己的风格。如果说本片有所改进,那只能说是风格趋势上,影片没有挖掘“周式”无厘头对人性丑陋的描写,转而抒以悲观温情,从一对母子身上折射放大世间社会的人情冷暖和悲苦生活,侧重对小人物故事的写实写意,寄希望于得到不同阶层的关注与共鸣,这一创作诉求难道不是地域文化现实景况的缩影与写照?
显然这是从系列片的大方向梳理,若单从创作原形和塑造性格来看,谢立文更像是“麦兜”的父亲,麦家碧则趋向于麦兜的母亲麦太,虽然麦家碧一再说明自己没有“麦太”影子,但附着于动画形象上的精、气、神却怎么也和作者脱离不了关系。现实中的麦家碧是一个不大爱出门,却心怀善行的形象,电影中的麦太被塑造成一个对生活执着且坚持的母亲,为了生活远赴内地谋生,她有着小富安逸之情也有奔波劳累之苦,浓重的地域文化和本土特色在她身上一览无疑,可以说她身上透露着香港底层人群的生活轨迹,对,就是这样的。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也有表现过母子情深,那种脱胎于平淡生活中的亲情与邻里间的友谊是底层生活的一个切片,麦兜系列也是类似的底层切片,只不过他们不是取自同一个活体组织。
本片在画面制作也颇为观众乐道,视觉处理上突出特色,开篇一幕浓墨重彩的“清明上河图”引人注目,而其山水写意意在用传统的“中国风”迎合提升国产动画质量,但其后出现的港味十足的场景又让影片风格转变,这个好意的创作与硬性的杂糅让我们看到香港电影景况艰难与中西融合下的踌躇。相比《功夫熊猫》从始至终的中国风以及努力学习功夫的熊猫阿波,《麦兜响当当》难免逃脱参照之嫌疑,不过就影片本片还是体现了香港电影包容兼收和对本土风格的发扬,只是这样的发扬太过拘谨让影片出现太多碎片。影片中一如果继往的港味在新故事里有所削弱,内地的方言配音也没有给人新鲜感,反倒成了港迷的众矢之的,瘪足的配音淡化了本片的笑料和味道。港版配音依然是前三部的御用配音,黄秋生和吴君如,相比而言,香港版配音则更能让观众兴奋一些。
我们谈论的对象不仅是“动画”,更是“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动画,它的播出媒介、传输渠道、接收环境,均有别于电视动画片。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宠爱,很可能让一个低年龄段的儿童就在家中掌握着电视遥控器的频道选择权,但对于动画电影来说,欣赏和消费行为并不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电视机前,而要通过购票进入电影院或购买影碟光盘等直接支付行为来实现。很显然,在动画电影这个特殊的传播物这里,延伸受众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部分人,因为核心受众的接受行为能否成功,直接取决于延伸受众的支付意愿,取决于他们对动画电影文本的好恶与判断。于是,他们不仅仅是具有“潜在受众”的身份,更获得了“付费受众”的性质,也就更加重要与不可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