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几百年里,唯一一个被称为大帝的帝王是谁?
在中国古代几百年里,唯一一个被称为大帝的帝王是谁?
汉以后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谥法严格褒贬的要求逐渐松动。据学者汪受宽统计,先秦时期234位帝王、国君中,得恶谥者30,多数非亡国之君,而是因自身失德为其子其臣所谥。
为什么臣子们基本不给皇帝恶谥?这与儒家倡导为尊者、亲者、贤者讳恶有关。汉唐以后,恶谥几乎绝迹。“炀”是少有的字义没发生变化的恶谥——“逆天虐民,好大殆政,薄情寡义,离德荒国”——得此谥者没什么好冤枉的,只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杨广为陈叔宝定谥的时候恐怕没有料到日后也会反用在自己身上。
“炀”与“昭”算得上最早的一批恶谥,战国以前谥 “昭”者,“都是中衰之主或不得其终者”,比如南巡荆楚不返,死于汉水之中的周昭王;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联合讨伐逃到齐国的鲁昭公;赶上国运中衰的齐昭公和晋昭公。但到战国,“昭”一反常态,被用于令主燕昭王、秦昭王身上,其行迹完全符合昭的新定义:“昭德有劳,圣闻周达”,即为彰明道德而有功劳,美好的名声传遍四方。
刘弗陵、刘备的谥号“孝昭”“昭烈”均取此意。类似“昭”字性质发生变化,由恶谥转为美谥还有“懿”。如果按照“温柔圣善曰懿”去考察春秋卫懿公、齐懿公的事,一个好鹤成瘾,不恤国政,赤狄来攻,只能派“鹤将军”出战;一个对外频繁用兵,对内残暴好色,夺他人之妻。你可能会怀疑:不得善终的他们哪里温柔,哪里善了。
既然无论君王作为好坏,死后都会收获美谥,那在用字上还有区分吗?“武”在魏晋南北朝使用频率之高无须多言,尽管孙权追谥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但他死后以“大”为谥,在众多武皇帝中算是一股清流。东汉班固著 《白虎通》曾云:“太亦大也”,太、大通用,竟均未被汉代《谥法解》收入,足见汉代皇帝谥号用字还算克制,只是缺乏独创性。反观大臣们给先帝孙权单谥“大”,也算是独辟蹊径。李渊死后,太宗君臣为其上谥号“大(太)武”,把重点放在勘定乱世之功的“武”上。唐及以后帝谥中,“大”更像是表示程度的副词,用于修饰后面的美好词汇,孙权成了中国唯一一个“大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