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祭祀有哪些讲究
中元节祭祀有哪些讲究
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节日,别名祭祖节、地官节等,和清明、重阳、除夕并称为我国四大祭祖大节。古时候,中元节期间人们举行大型祭祀仪式,老百姓争相用新米祭祀祖先,向祖先报告收成情况。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元节祭祀有哪些讲究,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中元节的习俗
到了农历7月十五中元节的这天清晨,土地庙前便可见早早聚集在此的村民向神明们虔诚地进献供品、上香祈福。到了傍晚,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己的大门前置上八仙桌,整齐有序的摆上各样供品,准备迎接已故亲人的到来,当地俗称“请客”。
八仙桌上的供品种类繁多,一般有常见的三牲(即半生熟的猪肉、豆腐、香肠)、四果(如香蕉、苹果、菠萝、鸭梨、龙眼、葡萄等水果)、香烛、纸钱、冥币等,值得一提的往往还会摆上九峰人自制的“菜头粿”、“碱子粿”以及自家种的蜜柚,这种供品在其他地方是比较少见的,目的.就是想让离别的亲人能够再次尝到家乡特产的味道,因而祭祀中流露出的乡情显得弥足珍贵。
八仙桌上各供品方位的摆放以及整个祭祀过程也很有门道。比如桌子正中会摆上把一大盆熟米饭,10双长长的筷子直直的插在盆中央和四周,让离别的亲人一看就明白是专门款待他们的美餐。在桌子最前面会摆上烛台,烛台正中间插上两炷红烛,红烛两边再插上两炷香,烛台再进去一点,一般会摆放碗碟和酒壶。在烛台四周就摆放其他的供品,如生姜、花生、糖果、糕点、冬瓜糖等。祭祀的时候先给先人斟满酒,再把红烛点上,手握香烛虔诚祭拜,口中默默地念着祭祀祈福的俚语。
祭祀仪式在当地很讲究:比如细红烛要点14根,粗红烛要点2根,冥纸要烧2大碟,每盘供品上都要放一小块红纸,干饭、稀饭包括盛饭的饭勺都要准备,少一样都不合规矩。另外,祭拜“客人”重双忌单,因此在祭拜时应摆六碗、八碗或十碗,供品也要凑成双数。在祭祀的时候还得时刻关注香烛的燃烧进度,不要等燃尽了再重新点一炷。一炷香一般会在还没燃尽之前就会被新的香烛接替上去,这寓意着家族的香火可以不断延续下去,又有让祖先可以尽享人间烟火的意思。
在祭祀的最后环节,一般主人不会急着去收拾东西,而会先把桌上快燃完的香烛抽起来,和邻居们一起把手里的香烛沿自己家门外方向一路插过去,再把卷成圆形的纸钱放在野外烧掉。夜色下,一路香烛高燃,照亮了亲人回去的路。七月十五祭祀的寓意,就是希望已故亲人,来的时候可以吃得饱,离开的时候有足够的盘缠,在爱火的指引下,能一路好走。每个地域不同,孕育出来的文化习俗也是各有特色,中元节祭祀习俗在华夏大地的轮回传承中本质始终未变。
“一食,二忌,三不烧”
一食
我国民间有说法是:中元节,逝去的祖先将回到人间,过奈河时没有船舶,只能靠鸭子驮着过去,同时把祭品驮回去,因此中元节有了鸭子祭祖和吃鸭子的习俗。根据相关文献记载,中元节吃鸭习俗大都集中在南方,北方保留下的中元节习俗很有限。除人们认知里想象中鸭子发挥的作用外,中元节吃鸭的原因有二:一是中元节将迎秋收,人们用吃鸭来庆祝;二是中元节前后正是鸭肉鲜嫩,营养价值丰富的时期,吃鸭能补充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
结合现代人生活理念,中元节是立秋不久的时间段,温度和降水将迎较大变化。人们中元节以后就要调整饮食习惯,注意荤素搭配,确保营养物质摄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二忌
中元节是我国上坟祭祖的日子,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我国民间中元节有两大忌讳:一是中元节不能戴铃铛和凶器。一方面铃铛在人们活动中能发出去声音,能惊扰到其他人的生活。另一方面铃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神秘力量,不能在中元节佩戴。结合现实看,随着风吹,铃铛就将出现声音,深夜中显得很恐怖。
除不能佩戴铃铛,中元节还不能踩踏祭品。不能踩踏祭品的原因有二:一是祭品是儿孙的心意,踩踏祭品易引发矛盾,破坏人际关系;二是祭品表达的是对逝者的尊重,踩踏祭品则是在侮辱逝者。结合以上两点,中元节当天最好别走夜路,避免踩踏到别人的祭品或者烧纸的灰烬。
三不烧
按照我国传统习俗说法,中元节期间有三不烧,既是现实的无奈,也是人们对逝去先人的尊重。中元期间三不烧分别指的是:一是孕妇不上坟烧纸。我国坟墓大都在荒郊野外,孕妇上坟易动胎气,影响身体健康。二是女婿不上坟烧纸。女婿始终都是家中的外人,中元节不能到妻子家里上坟祭祖。三是身体患有重大疾病的人不能上坟烧纸。身体虚弱,上坟过程中感染风寒的概率高。以上提到的三类人能否上坟,要结合当地传统说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国有些地区除了特定的人不能在中元节上坟,还有些行为不能在中元节上坟过程中出现,比如不能大声吵闹,不能穿鲜艳的衣服等。任何时候,上坟期间都要有规矩和讲究,不能任意妄为,敬老敬祖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