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纵队的编制是多少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一个纵队的编制是多少 纵队这个编制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
解放战争时期,一个纵队一般下辖3个师/旅(东野和华野下面设师,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下面设旅)和直属的炮兵、工兵以及参谋等,属于军级,一般有2-3万人
抗战时,八路军先后组建过5个纵队,负责一个战略方向,每个纵队都有几万人
红军时期,也曾组建过,纵队下面设团,一般人数在千把人上下
问题二:纵队是什么级别编制,人数呢? 中国人民 ***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编制之一,相当于军。一般一个纵队开始阶段下辖2~3个旅,一般以2个居多。一个新成立的纵队人数一般情况下很少超过2万人。根据各野战军的地域和时期的不同,纵队人数也不同。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情况要好,中原野战军次之,西北野战军最少。举个例子:刘邓大军在结束鲁西南战役时,人员齐整,平均每个纵队人数在3万人左右,经过大别山磨难之后,平均人数1.5万人揣而西北野战军王震的部队,仅仅7000人左右。每个野战军下辖的纵队也不尽相同,其中华东野战军下辖12个纵队。东北野战军有12个纵队,中原野战军有7个,西北野战军有7个。
问题三:一个纵队相当于多少师的兵力? 纵队相当于一个军,也就是3个师...
我军现在各个野战军当初都是叫做纵队的...
比方38军前身是四野1纵,39军前身四野二纵,40军前身四野3纵等...
问题四:军队中一个纵队是多少人啊!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
问题五:请问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一个师多少人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
一......>>
问题六:解放战争中,我军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纵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相当军级单位的编制,比如,电影《红日》重点就是讲的 *** 第6纵队与兄弟部队1、4、8、9纵队,参加攻打山东孟良固 *** 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六纵”就是后来的24军 。
之所以称“纵队”,是战争时期非正规的一种编制,有任意、纵向、南北向、从前到后的含义。他可以随意根据需要编制下属部队,比如下属几个师,几个团,也可以下属几个大队,可多可少,比较灵活机动。
列如,有“琼崖纵队”、“东江纵队”、“昆仑纵队”、“江南游击纵队”、“特别纵队”等。
到解放战争后期,部队有极大的发展,“纵队”已经达到数万人,远超过一个军的人数。
问题七:一个纵队多少人? 军队编制单位之一,我国解放战争时期, *** 曾编纵队,相当于军
中国人民 *** 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级组织。1927年底,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一部,在江西省崇义地区编成纵队。以后,中国工农红军和一些地方武装、游击队也编有纵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 领导的游击部队有的曾称纵队。解放战争初期,共编成27个野战纵队(含相当于纵队的师)及 6个野旅 。埂队一般辖 3 个师或旅,隶属于野战军或军区。1947年,华东野战军组建特种兵纵队,东北民主联军组建炮兵纵队 。1948 年 ,东北野战军组建铁道纵队。 1948年11月起,全军野战纵队改称军。特种兵部队仍称纵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取消纵队番号
问题八:解放战争中, *** 的一个纵队大约有多少人?纵队司令的官阶相当于什么? 纵队是一个零时编制,兵力大约是两个到三个师左右,军阶相当于军级,所以一个纵队司令至少是开国少将
问题九: *** 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
问题十:二野一个纵队多少人 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的多。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详见纵队的解释 /...20
解放战争时期,一个纵队一般下辖3个师/旅(东野和华野下面设师,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下面设旅)和直属的炮兵、工兵以及参谋等,属于军级,一般有2-3万人
抗战时,八路军先后组建过5个纵队,负责一个战略方向,每个纵队都有几万人
红军时期,也曾组建过,纵队下面设团,一般人数在千把人上下
问题二:纵队是什么级别编制,人数呢? 中国人民 *** 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军队编制之一,相当于军。一般一个纵队开始阶段下辖2~3个旅,一般以2个居多。一个新成立的纵队人数一般情况下很少超过2万人。根据各野战军的地域和时期的不同,纵队人数也不同。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情况要好,中原野战军次之,西北野战军最少。举个例子:刘邓大军在结束鲁西南战役时,人员齐整,平均每个纵队人数在3万人左右,经过大别山磨难之后,平均人数1.5万人揣而西北野战军王震的部队,仅仅7000人左右。每个野战军下辖的纵队也不尽相同,其中华东野战军下辖12个纵队。东北野战军有12个纵队,中原野战军有7个,西北野战军有7个。
问题三:一个纵队相当于多少师的兵力? 纵队相当于一个军,也就是3个师...
我军现在各个野战军当初都是叫做纵队的...
比方38军前身是四野1纵,39军前身四野二纵,40军前身四野3纵等...
问题四:军队中一个纵队是多少人啊!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
问题五:请问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一个师多少人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
一......>>
问题六:解放战争中,我军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纵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相当军级单位的编制,比如,电影《红日》重点就是讲的 *** 第6纵队与兄弟部队1、4、8、9纵队,参加攻打山东孟良固 *** 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六纵”就是后来的24军 。
之所以称“纵队”,是战争时期非正规的一种编制,有任意、纵向、南北向、从前到后的含义。他可以随意根据需要编制下属部队,比如下属几个师,几个团,也可以下属几个大队,可多可少,比较灵活机动。
列如,有“琼崖纵队”、“东江纵队”、“昆仑纵队”、“江南游击纵队”、“特别纵队”等。
到解放战争后期,部队有极大的发展,“纵队”已经达到数万人,远超过一个军的人数。
问题七:一个纵队多少人? 军队编制单位之一,我国解放战争时期, *** 曾编纵队,相当于军
中国人民 *** 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级组织。1927年底,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一部,在江西省崇义地区编成纵队。以后,中国工农红军和一些地方武装、游击队也编有纵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 领导的游击部队有的曾称纵队。解放战争初期,共编成27个野战纵队(含相当于纵队的师)及 6个野旅 。埂队一般辖 3 个师或旅,隶属于野战军或军区。1947年,华东野战军组建特种兵纵队,东北民主联军组建炮兵纵队 。1948 年 ,东北野战军组建铁道纵队。 1948年11月起,全军野战纵队改称军。特种兵部队仍称纵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取消纵队番号
问题八:解放战争中, *** 的一个纵队大约有多少人?纵队司令的官阶相当于什么? 纵队是一个零时编制,兵力大约是两个到三个师左右,军阶相当于军级,所以一个纵队司令至少是开国少将
问题九: *** 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
问题十:二野一个纵队多少人 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的多。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详见纵队的解释 /...20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您可能需要的服务
百度律临官方认证律师咨询
平均3分钟响应
|
问题解决率99%
|
24小时在线
立即免费咨询律师
10203人正在获得一对一解答
长春极地风情4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大连海浪之心6分钟前提交了问题
南昌湖上倒影2分钟前提交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