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是指以探索自身族群、历史和文化根源为主题的文学形式。它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描绘个体和群体的传承与追溯,展现了传统文化、历史记忆和家族传承的价值。
寻根文学作品通常关注的是人的成长经历、家族历史、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等内容。这些作品以个人的视角切入,通过回忆、叙述和想象,表达对于个体和族群身份认同的思考和探索。同时,这些作品也常常关注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和改变。
寻根文学的诞生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进行重新思考,对个体身份与文化认同产生了强烈的关注。寻根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发展和壮大起来。
寻根文学不仅具有文学的艺术性,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传承与重构。通过寻根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历史和家族积淀的深情厚谊。这些作品不仅帮助人们了解自身的文化渊源,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对于文化多样性和传统价值的理解和尊重。
在当代社会,尽管寻根文学面临着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但它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寻根文学作品引导我们思考个人与社会、现实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认知自我的机会。
通过寻根文学,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根源,通过回望过去,更好地面向未来。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扩展资料
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当他们走向成熟的时候,他们需要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这一代作家必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来证明他们存在于文坛的意义。
他们利用起自己曾下乡、接近农民日常生活的经验,并透过这种生活经验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他们并非是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以后,他们不得不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的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
所以,文化寻根不是向传统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