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词
1. 一般写古文用的诗词.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声声慢【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者次第,②怎一个、愁字了得!雪梅香【宋】柳永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
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2. 关于文言文的字词收集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
3. 文言文词语的意思,急~~~~~~
甚1.过分。
《庄子·至乐》:“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2.厉害;严重。汉 桓宽 《盐铁论·申韩》:“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以滋。”
3.盛,大。《后汉书·齐武王刘演传》:“自是兄弟威名益甚。”
4.很;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 为 西河 守,甚有声名。”
5.深厚。《楚辞·九歌·湘君》:“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6.多。《汉书·王莽传上》:“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余人…… 莽 遣长史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而上书者愈甚。”
7.重要。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总叙》:“ 岳忠武 论兵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
’愚以为智尤甚焉。”8.超过;胜过。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9.责备。宋 苏轼 《田表圣奏议叙》:“方 汉文 时,刑措不用,兵革不试。
而 贾谊 之言曰,天下有可长太息者,有可流涕者,有可痛哭者。后世不以是少 汉文 ,亦不以是甚 贾谊 。”
10.真是;的确。《战国策·秦策四》:“王曰:‘……今以无能之 如耳 、魏齐 ,帅弱 韩 魏 以攻 秦 ,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
’” 11.连词。甚至。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公虽廿日令,然颇有惠声。其逮也,士民数千人攀辕痛哭……甚有蒙瞍孤贫,鸠杖鹑衣,亦视力投金钱槛车赆之。”
子1.古代兼指儿女。 韩愈 《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生三子,一男二女。”
2.专指儿子。 唐 陈玄佑 《离魂记》:“ 天授 三年, 清河 张镒 因官家於 衡州 ,性简静,寡知友。
无子,有女二人。” 3.专指女儿。
《论语》:子谓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4.指女婿。《仪礼·士昏礼》:“父醮子。”
郑玄 注:“子,壻。”5.子孙;后代。
《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 6.谓国君的继承人,嗣君。
《左传·僖公九年》:“ 宋桓公 卒,未葬,而 襄公 会诸侯,故曰子。” 11.我国古代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
12.古人对老师的尊称。《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3.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
《左传·昭公十二年》:“乡人或歌之曰:‘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 15.代词。表示第二人称。
相当于“您”。《诗·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18.指 先秦 百家的著作。后世图书四部分类法(经史子集)中的第三部类。
24.指结果实。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李》:“李性坚,实晚,五岁始子,是以藉栽。”
25.小而坚硬的块状物或颗粒状物。27.指棋子。
唐 郑谷 《寄棋客》诗:“覆图闻夜雨,下子对秋灯。”30.利钱、利息。
《史记·货殖列传》:“子贷金钱千贯。” 32.地支的第一位。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亦用以纪日。
33.十二时辰之一。旧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表示。
夜十一时至次晨一时为子时。绝1.断,分成两段或几段。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2.断绝;净尽。
《论语·卫灵公》:“在 陈 绝粮,从者病,莫能兴。”3.停止。
宋 苏轼 《侄安节远来夜坐》诗之二:“梦断酒醒山雨绝,笑看饥鼠上灯檠。” 4.竭;尽。
《吴子·治兵》:“凡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5.杜绝;摒弃。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6.引申为拒绝。
《后汉书·张奂传》:“ 董卓 慕之,使其兄遗缣百匹。 奂 恶 卓 为人,绝而不受。”
7.灭亡;死亡。清 刘钧 《杨娥传》:“言已,一恸而绝。”
8.缺乏;贫困。《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 ]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 秦 而归。”
9.辽远;远隔。《三国志·魏志·刘晔传》:“ 吴 绝在 江 汉 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
10.横度;越过。《荀子·劝学》:“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超过。 南朝 宋 鲍照 《代朗月行》:“鬓夺 卫 女迅,体绝 飞燕 光。”
12.独特,独一无二。南朝 宋明帝 《文章志》:“世云有三绝:画绝、文绝、痴绝。”
13.副词。极;最。
宋 张先 《木兰花》词:“ 西湖 杨柳风流绝,满缕青春看赠别。” 14.副词。
全然;绝对。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盖是时去兵乱未久,所谓人血为磷者信不妄也。
今则绝不复见。”若4.如;像。
《书·盘庚上》:“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5.及得上,比得上。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吾有所善者皆疏,同产处 临菑 ,善为方,吾不若,其方甚奇,非世之所闻也。” 6.至,到。
《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只以解志。”7.等同;一致。
《战国策·楚策一》:“此 蒙谷 之功,多与存国相若。”8.你(的);你们(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 赵 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 赵 壁,拔 赵 帜,立 汉 赤帜。” 10.如此;这样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11.这;这个。
《论语·宪问》:“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12.哪。 唐 李贺 《南园》诗之五:“请君暂上 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13。
怎么;怎样。唐 杜荀鹤 《春宫怨》诗:“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4.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 急 要意思的
被(遭受,覆,盖,通“披”) 兵(武器,军事) 除(建筑物台阶,任命官职) 床(一种坐具) 存(思念、爱抚) 党(古代居民组织,偏袒) 豆(古食器) 多(称赞) 伐(功业,自夸) 访(咨询) 坟(土堆,高大,古代名著) 讽(背诵,委婉劝告) 封(疆界,筑土为坛祭山神,分 封) 国(国都,城邑,封地,地方) 购(悬赏捉拿) 河 (专指黄河) 恨(遗憾) 集(栖止) 几(希望) 假(借 给,借助,宽容) 江(专指长江) 揭(高举) 就(靠近, 完成) 窃(表自谦) 穷(困窘,竭尽) 劝(勉励) 却 (退,推辞,回头) 去(离开,相距) 让(礼让,责备) 稍(渐渐) 少(稍微) 身(自身) 是(这) 适(前往) 树(种植,培养) 速(招来,邀请) 汤(热水,开水) 涕(眼泪) 偷(得过且过) 臭(气味) 厌(满足,吃饱) 再(两次,第二次) 造(到……去,成就) 贼(祸害,残害) 遮(拦住) 走(快行) 双音词 百姓(百官)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俗) 处分 (处置,安排) 从容(语言得体) 聪明(听力好与眼力好) 大块(自然界) 地方(土地的纵横) 独立(单独或孤独站立,超群不凡) 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来往) 放心(散失了的志意) 非常(意外情况) 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 逢迎(迎接) 感激(感动奋发) 光景(光阴) 故事(往昔的事,旧例) 横 行(纵横于四方而无所阻挡) 交通(勾结,彼此相通) 结束(整装,装束) 经济(治理国家) 舅姑(公公与婆婆) 具体(具备形体) 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可怜(可爱,可惜)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 美人(妃嫔) 莫非(没有……不是) 南面(登上帝王之位) 便宜(因利乘便) 其实(它的果实,他[或它]的实际) 妻子(妻子和儿女) 亲戚(父母家人,族内外亲属) 秋天(秋季的天空) 青春(春天) 人民(百姓) 三尺 (指剑,指法律条文) 山东(崤山以东,太行山以东,华山以东) 身体(亲自实行) 首领(头和脖子) 书记 (主管文书的官员) 虽然(虽然这样,即使这样) 提纲 (抓住纲领) 同志(志向情趣相同) 突出(突然出现) 文法(法令或法令条文) 文章(法律条文,文彩) 无 赖(无所依恃,无聊) 无论(不要说) 无日(没多少日子)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家畜) 县官(指天子,指朝廷或官府) 消息(消失和生长) 行李(外交使者) 形容 (形体和容貌) 学者(学习的人) 颜色(容貌) 野人 (居住在郊野的种田人) 一贯(用同一原则、理论贯彻始终) 一再(一次和两次) 以为(把……看作,使……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