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历史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历史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观念的主要渠道。
然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历史教学来说,一周两节课远远不能阐释历史的真谛,因此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最紧迫的任务。
如何通过45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历史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我认为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简单的说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目标预设。
教学目标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制订,但在课堂上,教学目标必须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师来说,是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是装在教师的心中;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或者说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就是学生总结学习所得时的学习成果。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它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它就如一个“路标”,引领着教学过程顺利展开。
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关注以下几对关系:
一、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三维课程目标框架下,课程标准还明确了模块目标、内容目标。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三维目标是历史课程总体目标框架,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教师在制定准确的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在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内容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全面细致地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从而保证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科学性,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的出现的随意性。
例如: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孔子与老子》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在对课标全面解读的基础上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说出孔子的生平;举出身边的事例说明孔子主要思想主张--仁与礼的含义;结合历史上或身边的事例说明孔子主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举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介绍孔子生平,学会介绍历史人物的方法;描述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画像、讲述体现孔子思想核心的小故事等,加深对孔子思想核心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的理解,学习并提高从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与能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初步了解用历史眼光(观点)认识分析现实问题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孔子、老子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影响的了解与分析,逐步认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史兴趣与研究意识,逐步养成自觉遵守并宣传社会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体会并学习先圣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不耻下问的优秀的学习品质,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认识到,三维目标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
在研究层面,我们可以把目标拆开,分三部分讨论,但在实践层面必须是三位一体,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
可以这么说: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
其中“过程与方法”维度的学习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学习均是长期的综合积累过程,应该融合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学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是为了学,学生的学才是真正的目的。
教学目标虽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制定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它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
因此,有效教学目标,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求行为主体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目标的设计与编写要以学生为中心。
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研究课本、研究课标,还要对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有细致的了解。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他们的个 *** 好,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的知识范围、难易程度等。
并将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
首先,教学目标中的学习要求应当是具体而明确的。
运用说出、提出、找出、解释、复述、读准、使用;辨别、区分、分析、概括等行为动词陈述学生通过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内在的能力和情感变化。
其次,教学目标应有清晰的层次和梯度。
制定目标时,针对学生的个性设计问题,针对学生的层次设计难度不同的教学目标,不要让尖子生觉得太容易而无所事事也不要让后进生觉得太难而一头雾水。
达到教学目标层次性和准确性统一。
只有如此,教学目标对学生所应有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规范作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等才可能得以发挥,才能避免唱高调,走形式。
三、课追答
三、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制订教学目标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预设。
目标的预设与具体教学活动的预设不同,预设的教学活动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变化,生成新的资源的可能性大,因而教师适时调整教学预案的可能性也大;而预设的目标一般不轻易改变,相反,教师是否要根据生成的资源调整教学预案,首要依据恰恰是教学目标,教师要分析、判断生成的资源是否符合或者能比原预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但是,教学目标也不是不可生成的,课前预设不可能考虑到所有事情,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候,教师的教学机智就体现出来了。
这些突发事件可能与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有所违背,甚至毫不相干,怎么办?教学时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这个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很明显,对学生的发展有较大好处,那就算改变教学目标又有何不可?当然,如果在自己能力之内最好将此突发事件导引到我们预先的教学目标中,使两者有效结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