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结构
岩体结构是指:岩体内结构面和结构体的排列组合形式。
岩体经受各种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同特性的地质界面,称为结构面;结构面将岩体分割成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岩块,称为结构体。
中国工程地质学家谷德振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就重视断裂对工程的危害,认识到岩体特性主要取决于岩体的内在结构,可作为岩体质量评价、岩体力学模型和力学介质类型划分、岩体力学测试方案制定、测试成果分析和力学分析计算的基础。
并于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了岩体结构的概念,提出了结构面、结构体是岩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岩体变形破坏主要受岩体结构的制约;与此同时,国际上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从而把岩体裂隙性研究提高了一步,由于岩体结构的力学效应与工程规模密切有关,为认识岩体本质、分析岩体稳定性创立了一个应用基础理论。
岩体结构面:
岩体内存在的不同成因、不同特性的各种地质界面的统称。如层面、节理、断层、裂隙等。结构面不是几何学上的面,而往往是具有一定张开度的裂缝,或被一定物质充填,具有一定厚度的层或带。
按成因:结构面可分为:沉积或成岩过程中产生的层面、夹层、冷凝节理等原生结构面;构造作用下形成的断层、节理等构造结构面;变质作用下所产生的片理、片麻理等变质结构面;还有在外引力作用下形成的风化裂隙、卸荷裂隙等次生结构面。
按规模:可将结构面分为5级。它们分级或共同控制着区域、地区、山体、岩体的稳定性和岩块的力学特性。
2023-08-0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