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产生于什么时候

 我来答
抛下思念17
2022-10-22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518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7.2万
展开全部
问题一:词产生于什么时候? 词产生于唐,流行于五代,极盛于宋。
由于它渊源唐代的民间曲子词,和音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在声律上有其特殊的要求,每首词都有一个标志曲调的调名和固定的句数、字数、韵味、平仄。在创作过程中,由于感情需要不同,作家选用词调便有不同的倾向性,因此词作风格上也就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

问题二: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大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 词的分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牌名,叫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规定。

问题三:词大约在什么时候产生,在什么时候流行起来 词大约在隋唐之际产生,是唐中期以后流行起来的。

问题四:中国革命这个词产生于什么时候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革命这个词产生什么时候
A.殷商 B.西周 C.东周 D.春秋
正确答案: B
西周(前1046年D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灭商后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定都于镐京和丰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成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

问题五:电影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间 来自百度百科
电影是1895年由卢米诶尔兄弟发明的,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
1911年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七艺术宣言》的论著,他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宣称电影是一种表演艺术,从此,“第七艺术”就成为了电影艺术的同义词
形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市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快门上。
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市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极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市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过程
早在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
电影放映机(15张)
消失后,该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之为“视象暂留原理”。普拉多根据此原理于1832年发明了“诡盘”。“诡盘”能使被描画在锯齿形的硬纸盘上的画片因运动而活动起来,而且能使视觉上产生的活动画面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形象。“诡盘”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的发明进入到了科学实验阶段。1834年,美国人霍尔纳的“活动视盘”试验成功。1853年,奥地利的冯乌却梯奥斯将军在上述的发明基础上,运用幻灯,放映了原始的动画片

问题六:信息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5分 “信息”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中均是“information”,日文中为“情报”,我国台湾称之为“资讯”,我国古代用的是“消息”。作为科学术语最早出现在哈特莱(R.V.Hartley)于1928年撰写的《信息传输》一文中。20世纪40年代,信息的奠基人香农(C.E.Shannon)给出了信息的明确定义,此后许多研究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问题七:China这个词最早什么时候出现? 中国使用“China”这个英文名称始于1912年,可是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认知这个东亚国家的名称了。据有关专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考证,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一词的词源,最早来源于公元前10世纪(有的学者提出是公元前5世纪和公元前15世纪)的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出现的“Cina”一词;在公元前4世纪的古印度乔胝厘耶的《政事论》中,也曾提到过“Cina”;公元前5到4世纪的波斯赞美弗尔瓦丁神的诗中也曾出现过“Cina”;《旧约全书》中也有关于“Sinoa”的记述。
对于“China”这一名称的来源和词义,
在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执其词,目前所见到的几种说法是:“瓷”、“秦”、“茶”、“丝”、“粳”和“苗语”说。
有学者提出:“China”是汉语“昌南”(原景德镇名)的音译。随着景德镇精细白瓷大量流传到海外,才使得“瓷”(china)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美国遗产大词典》的解释是,“China”一词与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有关,“China”是秦国的“秦”的译音,这一观点首先是罗马传教士卫匡国(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来的。
据记载,在公元前五世纪,东方的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社会喜爱的衣料,因此,有学者认为“Cina”一词由来于丝绸的“丝”,其依据是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赛里斯人(Serica),由此认为“赛里斯”是由“Cina”转变而来。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和上海东华大学教授周启澄先生。刘兴诗教授曾在论文《CHINA释义新探》中不仅提出,“China”一词源于丝绸,还认为:古时西土各国认定的“Cina”所在正是古蜀国,即今天的成都地区。“丝国”并非指今日中国的全境。
重庆师范大学黄中模教授对于“Cina”的考证认为,“支那”可能为古苗语。古印度通过南丝绸之路与三苗文化盛行的中国南方关系密切,史诗里的“支那”也是泛指古中国,这也是三苗文化在异域的表现。他表示,现今流传在苗族中“吉那”、“子腊”不仅与“支那”同音,在含意里也有“水田之乡”之意。
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先生认为,印度梵语中的Cina,指的就是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是“粳”的译音。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等地区,住有中国南方的粳稻民族, 种粳稻的民族自称为Cina (粳),因此,阿萨姆邦等地区的粳民也自称为“粳”,印度人就是依照粳民族的语言称他们为Cina(粳)了。
从时间上来看,景德镇的陶瓷出现于东汉,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从专家们提供的资料看,“Cina”一词在印度梵文中的出现的最迟时间也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茶叶的出口也要晚于这一时期。由此可见,印度梵文中的“Cina”和中国的“茶”、景德镇的“瓷”及中国秦国的“秦”并无关系。
关于赛里斯国的丝绸在西方的许多文献中有许多记载,如在《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法]戈岱司编 耿?译)一书中,囊括了从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期间九十多部希腊文和拉丁文著作中关于塞里斯国的记述。希腊史学家克特西亚斯(Ctesias)在公元前四世纪就提到的赛里斯国(Serica)。专家们认为,由Serica演化出来英语的锡尔克(silk)、俄语的旭尔克,均来源于中国“丝”字的谐音,是这些国家对丝绸的称呼。但在印度梵文中记录中国的名称是“Cina”,而由此衍生出的英文是“China”,波斯文是“Chin”, *** 文是“Sina”,拉丁文是“Sinae,” 法文是“Chine”,德文是 “China”,意大利文是“C......>>

问题八:什么时候出现工作一词 详细解释
1. 犹工程。
《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以连遭大忧,百姓苦役, 殇帝 康陵 方中秘藏,及诸工作,事事减约。”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於是诸寺工作鼎兴。”《明史・杨爵传》:“岁频旱,日夕建斋醮,修雷坛,屡兴工作。”
2. 制作。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谷水》:“圃中有古玉井,井悉以珉玉为之,以缁石为口,工作精密。”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五:“其面检文,与玺相合,大小不差毫发,篆文工作皆非近世所为。”许地山 《凶手》第一幕:“这(玉簪)原是 赵皇亲 家里底东西,工作很精巧。”
3. 操作;办事。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盗侠》:“店前老人方工作。” 宋 欧阳修 《准诏言事上书》:“诸路州军,分造器械,工作之际,已劳民力。” 郑观应 《盛世危言・公法》:“禁止我国工商到彼贸易工作。”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 萧队长 黑价白日地工作。”
4. 善于效力劳作。
宋 黄庭坚 《同子瞻韵和赵伯充团练》:“家酿可供开口笑,侍儿工作捧心。”
5. 业务;任务。
郑观应 《盛世危言・纺织》:“查纺织工作,共分三层。” 赵树理 《三里湾・从旗杆院说起》:“县里接受了什么新的中心工作,常好先到 三里湾 来试验。”
6. 职业。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三:“工作找不到手,食物找不到口。”
7. 从事各种手艺的人。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酒楼》:“东西两巷,谓之大小货行,皆工作伎巧所居。”

问题九:科学一词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中国科学二字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
英文中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为“知识”、“学问”。
在中国,科学一词是外来词,以前译为格致,即格物致知,以格物而得的知识是科学。
在中华民国时期,通过中国科学社的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一词才取代“格致”。

问题十:“中国”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