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么评价孔子这历史人物的
孔子是一个学者,一个教师,一个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正直社会活动家。
承认这些并不会让孔子的思想趋于黯淡,反而找到了他的定位。
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真正的学者,教育家。
他第一次系统的整理了周朝以来朝廷与民间的礼制文化精华的学者,是中国历史开拓性的人物。
第一次把教师作为一个伟大的职业区分于“神职”或者“官职”,这一点西方的耶稣等人皆没有做到,因为他们不是学者,而是神职或者官职。
他同时也是第一次把“正直”与“仁爱”这些文明社会构成的基础思想系统化的人。
孔子当时代表贵族利益,维护周王朝的礼。
思想是思想品格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这种光辉已经成为烙在历史的印记,即使在世界范围也是耀眼的光辉!
那些把孔子圣明化的人,要么被误解引导,要么不怀好意。
比如明朝以后就典型的开始把尊孔成为专制工具,而非尊重他的学问与政见。
礼制本基于“仁爱”却变成了专制的工具。
重教育本是为传播继承并发扬文化,却变成了八股文的思想禁锢工具,取其形而去其核,挂其像而泯其意,可谓用心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