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字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1.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④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2. 求几句带\“于”字的文言文和该句中\“于”字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于”是介词,现以初中文言文为例,来说明“于”字的意思和用法。
1、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句中的“于”,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句中的“于”,表示处所,译为“在”。
3、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句中的“于”,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4、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句中的“于”,表示处所,译为“到”。
5、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句中的“于”,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3. 在文言文中,“于”字有那些解释
于 #yú
【释义】 ①在:生于某年|位于阴山脚下。②到:于今十年|光荣归于党。③对;对于:于己无益|于人有害|忠于职守。④自;从:出于自愿|青出于蓝|取之于民。⑤向:求教于人。⑥被:见笑于人|敌军败于我军。⑦给:强加于人|献身于祖国|造福于人民。⑧比:重于泰山,轻于鸿毛|霜叶红于二月花。
【于是】 #yúshì 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例句〗两个同学真诚地交换了意见,消除了隔阂,于是又成了好朋友。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于〈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又如:于何(如何)
于 <;介>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
于yú
⒈介词。
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义同"在"、"到"、"从"、"给"、"向"、"对"等:生~北京。光荣归~人民。~此向前。己所不欲,勿施~人。请教~人。~民有益。~国有
利。严~律己。
②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义同"过":大~。重~。高~。人浮~事。
③用在动词后〈表〉被动:见笑~大方。
④自,由:来~民间。出~自觉。
⒉
吰???呵酳?????嗢氺?磾?坛轊串?雟?哷亲?????????呰???摧???亯?????怀?澡??吒??驼??各皯??燚亯???磾咳熌??缃?各?酉翧?各??皯綷汴???綷??咛?????澖???
酳亰?鋖?煪锽?哷亲?镹?????譳??聦??各矐?吵??澖??酳亰?鋖?钮??鍿憯??缇??魔?澏?緛?皯轊???魔鍷???吰粑?镠酳??鋖?咚呈吵?亰枙礛?周??喤??粑?镪?吸?
于xū 1.见"于嗟"、"于咨"。
于wū 1.鸟名。参见"于鹊"。 2.叹词。
吰???呵酳?????嗢氺?磾?坛轊串?雟?哷亲?????????呰???摧???亯?????怀?澡??吒??驼??各皯??燚亯???磾咳熌??缃?各?酉翧?各??皯綷汴???綷??咛?????澖???
酳亰?鋖?煪锽?哷亲?镹?????譳??聦??各矐?吵??澖??酳亰?鋖?钮??鍿憯??缇??魔?澏?緛?皯轊???魔鍷???吰粑?镠酳??鋖?咚呈吵?亰枙礛?周??喤??粑?镪?吸?
于xū 1.见"于嗟"、"于咨"。
于yú
⒈介词。
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义同"在"、"到"、"从"、"给"、"向"、"对"等:生~北京。光荣归~人民。~此向前。己所不欲,勿施~人。请教~人。~民有益。~国有
利。严~律己。
②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义同"过":大~。重~。高~。人浮~事。
③用在动词后〈表〉被动:见笑~大方。
④自,由:来~民间。出~自觉。
4. 文言文里"于"字的用法中"从"的意思是什么
囧……说的啥米?不懂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是不是这个?
5. 这几个字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霈1 〔pèi ㄆㄟˋ〕
〔《广韵》普盖切,去泰,滂。〕
1.雨雪充沛貌
2.泛指盛多浓重。
3.大雨。
4.潮湿,潮润。
5.喻恩泽。
6.谓赐予恩泽。
7.谓绰有馀裕,应付裕如
萱
1.萱草。古人以为萱草可以使人忘忧,故又称忘忧草
2.古称母亲居室为“萱堂”。后因以“萱”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
兴1 〔xīnɡ ㄒㄧㄥ〕
1.起身;起来
2.兴起
3.派遣;出发
4.征聚
5.推举;起用。《
6.产生
10.倡导
11.创办;举办
12.设立;制造。
13.成功;成就
14.昌盛;兴旺
16.流行;时行。
兴2 〔xìnɡ ㄒㄧㄥˋ〕
1.譬喻
2.《诗》六义之一。乃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一种写作手法
3.喜欢
4.兴致
6. “等”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děng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意思:
1. 做名词:
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等,齐简也。——《说文》
等级;辈分
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
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礼记·少间》
请自贬三等。——《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优等;等例(等级差别,地位高低的差别);等子(宋代的御林军;标本,样本);等分(等级名分);等外品(质量差,不列入等级的产品);等列(等级品位);等别(等级)
台阶
出降一等。——《论语·乡党》
类型;样子
爻有等。——《易·系辞》。注:“类也”
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元· 关汉卿《窦娥冤》
又如:此等人;等侪,等俦(同类)
戥子 。秤金银和珍贵物品的衡器。
如:等子(戥子。小型的秤);等秤(戥子和秤)
2. 做动词
等同,使一样
以等邦国。——《周礼·大宗伯》。注:“犹齐等也。”
与无法等。——《淮南子·主术》。注:“同也。”
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资治通鉴》
又如:等作(等同;当作);相等;大小不等;等头(齐头,齐等);等伦(同辈;同类的人)
等待,等候
父母年年等驾回。——范成大《州桥诗》
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专等,专等。——《水浒传》
又如:等车(候车);等人(等候别人);等米下锅(比喻经济拮据而急需)
推迟 。
如:等几天再看
区别等次
以等其功。——《周礼·司勋》。注:“犹差也。”然后立乐等。——《礼记·乐记》。注:“差也。”
又如:等列(分等级);等衰,等杀(等差);等务(不同的事务)
衡量 。
如:等量(衡量;比较)
3. 做形容词
程度、数量相等
等,齐也。——《广雅·释诂四》
示有等威。——《左传·文公十五年》
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荀子·富国》
4. 做助词
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
臣等不肖,请辞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我等;彼等;一干人等
列举后煞尾 [etc.]
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等四大河流
表示列举未尽(可叠用)
关羽、张飞等不悦。——《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购置笔、纸等
5. 做副词
一样,同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淮南子·主术》
又如:等夷(等侪。同等地位的人)
7. 请问文言文中于字的用法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参考资料:
8.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
初中语文文言文“于”字意思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
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编辑本段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