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恕文言文
1. 文言文《宋史.刘恕传》翻译
一、译文: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
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二、原文(元末 脱脱、阿鲁图等《宋史.刘恕传》):刘恕,字道原,筠州人。刘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
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家素贫,无以给旨甘,一毫不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遗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
扩展资料
一、人物简介
刘恕 (liú shù)[公元1032-1078],字道原,筠州(即今江西高安)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47岁。《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其父刘涣,精研史学。刘恕亦以史学擅名。
二、刘恕的成就
《资治通鉴》副主编之一。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刘恕读书 文言文翻译
刘恕,少颖悟,求书不愿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
刘恕从小就十分聪慧,读书过目成诵。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
这是我们学的,望楼主采纳。。。。..
3. 文言文《刘恕传》翻译
翻译:刘恕,字道原,筠州的人。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求证。刘恕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刘恕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随意向别人家索取钱财。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望采纳,谢谢!!!
4. 刘恕读书 文言文翻译
刘恕,少颖悟,求书不愿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
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
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悉去之。
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旬日,尽其书而去。
刘恕从小就十分聪慧,读书过目成诵。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远,亲自接近书,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
(一次,)和司马光一起游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如刘恕所说。宋次道任亳州太守时,家里有很多藏书。
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阅。宋次道每天为他准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目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
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刘恕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诵读和抄写书籍。
他在宋次道家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了。 这是我们学的,望楼主采纳。
..。
5. (十)刘恕为学刘恕①,字道原
1. (1) 几乎(2) 那样(3) 准备(4) 赠送2. (1) (刘恕) 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 怕远,拿到书就立刻读,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
(2) (刘恕) 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一直诵读和抄 写书籍,(他在宋次道家) 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 后离开了。3. 从侧面表现刘恕的学识渊博。
4. 两人虽然都家境贫困,但读书一样勤奋,常常借书 来读,并亲手抄录。[参考译文]刘恕,字道原。
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 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官府的公文,都拿来仔细分析,认真 求证。(刘恕) 为了得到书来读,即使跑几百里路也不怕 远.拿到书就立刻读,一边读一边摘抄,几乎废寝忘食。
(一次,刘恕) 和司马光一起游览万安山,路旁有石碑,读上 面的字,知道是五代的一位显赫的将军,人们不熟悉他的 .名字,刘恕能够说出他的生平事迹,回去后查验过去的史书.确实像刘恕说的那样。宋次道担任亳州知州时•家里 有很多藏书•刘恕绕道去他家里借闯。
宋次道每天为他准 备美食显示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你家的H 的,还会耽误我的事情。”于是把这些礼节都去除了。
(刘 恕) 独自一人关在书房里,白天黑夜一直诵读和抄写书籍, (他在宋次道家) 住了十多天,看完了他家的书然后离开 了。(刘恕) 家里一向贫困.无法得到美食.但他一点也不 随意向别人索取钱财。
_(他) 从洛南回来,当时正是冬天, 家里没有防寒的物品。司马光把衣服鞋袜以及旧的被褥 送给他,他没有得到推辞的机会,勉强接受.而告别,等到走 到颍州,把物品包裹起来都还给了司马光。
6. 【有一篇文言文,求名、讲的一个人临死前(好像是吐谷浑什么的),
典故:阿豺折箭《魏书·吐谷浑传》 :阿豺有子二十人,及老,临终谓子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只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1].译文: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年老了,临终前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拿我的一支箭来,把箭放在地上.”过了一会儿,阿豺对他的同母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折断它.”慕利延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拿十九支箭把它们一起折断.”慕利延折不断. 阿豺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一支箭容易折断,很多箭就难以摧毁了.你们同心协力,这样以后国家就可以巩固.”说完阿豺就死了.注释:(1)选自《魏书·吐谷浑传》.作者魏收(公元506-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北齐时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在北魏和北齐都担任过重要官职.撰写的《魏书》共一百三十卷,但到宋代已散失不全.今天看到的是由刘恕、范祖禹据《北史》补成的.(2)阿豺:吐谷浑的国王.吐谷浑,历史上少数民族国名,在今青海及四川的松潘一带.(3)谓曰:对……说(4)奉:拿(5)俄而:不久,一会儿(6)母弟:同母的弟弟(7)汝曹:你们.曹,辈(8)摧:折,毁灭、崩坏(9)戮力:合力,协力(10)社稷:古代帝王和诸候所祭的土神社和谷神稷,后来代指国家(11)只:现代汉语作“枝”寓意:后人用“阿豺折箭”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又叫一箭易折,十箭难断.阿豺可汗以智慧著称,这位有着极强的寻根意识的可汗站在白雪皑皑的西倾山上,望着白龙江滔滔东流,发出了“水尚知归,吾虽塞表小国,而独无所归乎”的感叹.他认为南朝刘宋政权是华夏正统,因此主动向远在千里之外的刘宋政权遣使上表,进献土特产.这仅仅是个开端,此后,历代吐谷浑王频频地向中原王朝遣使进贡,到唐代时,吐谷浑王国成为中原王朝名副其实的藩国.在阿豺生命垂危之际,所做的,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阿豺折箭遗训的故事.很多学者认为,互助土族中的神箭崇拜与阿豺折箭遗训有关,他们认为这一古 *** 俗是吐谷浑后裔对阿豺折箭遗训事件和他倡导的“戮力一心”精神的纪念和传承.。
7. 刘恕读书文言文翻译 刘恕 少颖悟,求书
恕,字道原.刘恕治学,从历史典故、方圆地理、官职名称、家族名姓至前代的公案文书,都要单独取出来求证.为求书数百里都不觉得远,拿到书就开始读并抄写,废寝忘食.同司马光游万安山时,路旁边有碑记,读碑,原来是五代时的各位名将,其他人所不知道的,刘恕能说出此人的行事以及原委,回去查验旧史,果然是这样.宋次道是毫州知州,家里有很多书,刘恕往他家借览.次道每日备好饭菜尽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的目的,还要打扰我的事情.”都撤去了.独自闭门在阁内,日夜口诵手抄,住了十来天,看完书回去了.刘恕家一向贫困,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一点也不从别人那里取.从洛南回家时,正是冬天,没有御寒的东西.司马光赠以衣服和旧褥子,刘恕推辞不要,司马光强给他,就走了,到达颍州的时候,都封好还给司马光。
8. 帮忙翻译一下文言文宋史 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 的刘恕的那一段~谢谢啦
恕,字道原。
刘恕治学,从历史典故、方圆地理、官职名称、家族名姓至前代的公案文书,都要单独取出来求证。为求书数百里都不觉得远,拿到书就开始读并抄写,废寝忘食。
同司马光游万安山时,路旁边有碑记,读碑,原来是五代时的各位名将,其他人所不知道的,刘恕能说出此人的行事以及原委,回去查验旧史,果然是这样。宋次道是毫州知州,家里有很多书,刘恕往他家借览。
次道每日备好饭菜尽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的目的,还要打扰我的事情。”都撤去了。
独自闭门在阁内,日夜口诵手抄,住了十来天,看完书回去了。刘恕家一向贫困,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一点也不从别人那里取。
从洛南回家时,正是冬天,没有御寒的东西。司马光赠以衣服和旧褥子,刘恕推辞不要,司马光强给他,就走了,到达颍州的时候,都封好还给司马光。
9. 文言文翻译 刘怒,字道原,筠州人.恕少颖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
《宋史.刘恕传》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父亲刘涣字凝之,官为颍上县令,因为刚正秉直不能顺应上司,辞官而去.在庐山之南安居,时年五十岁.欧阳修与刘涣是同一年的进士,敬仰他的节操,作诗《庐山高》赞美他.刘涣住在庐山三十余年,环境简陋,只能以稀粥为食,然而潜心于尘世之外,超脱世俗没有忧伤的感觉,最后得以寿终正寝.
从小聪颖悟性高,读书一遍即能背诵出来.八岁时,刘恕听到家里来客中有人说孔子没有兄弟,于是马上接过话题说:“以其兄之子妻之.”使在座的人都感到很惊异.刘恕十三岁的时候准备应试制科,于是向人借了《汉书》和《唐书》,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就阅完了.刘恕拜谒丞相晏殊,反复向晏殊提出一些问题,使得晏殊茫然不知作答.刘恕在巨鹿时,被朝廷召用,并以重礼相待,他在讲解《春秋》时,丞相晏殊亲自率官属前去洗耳恭听.刘恕未受成人冠礼前,参加进士应考.当时皇帝有诏说,能讲经义的人单列考试,所以刘恕和其他数十人得以应诏.在应考中,刘恕以《春秋》、《礼记》对答,他先列出有关《春秋》、《礼记》的注疏,接着援引先儒们的各派学说,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对于试题中的二十个提问,刘恕都以这种形式作答,主考官因此而十分惊异他的才华,擢其为第一名.其他文章也不错,但廷试时不中格,所以下国子试讲经,刘恕又得第一名,因而被赐进士第.其后,刘恕被调任巨鹿主簿、和川令.任职期间,他大胆揭发奸邪,使之无可隐藏.一时间,许多有能力的官吏都自愧不如刘恕.刘恕为人重义气,讲信用.当时郡守得罪被弹劾,属吏皆连坐而下狱,刘恕对他们的妻子儿女独行抚恤,有如对待自己的骨肉.还当面数落转运使夸大言辞、处置不当.
刘恕特别爱好史学,从太史公所记起,到后周显德末年,除纪传之外以至于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年之史事无论大小,皆了如指掌.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宋英宗命司马光自己选择馆阁中的英才与之共修.司马光对英宗说“:馆阁文学之士诚然很多,至于专精史学者,据我所知只有刘恕一个人.”于是司马光将刘恕召为局僚,凡遇到纷错难治的史事,皆委其考证.刘恕对魏晋及以后历史最为精熟,其考证也最为得心应手.
王安石与刘恕有隔阂.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欲引刘恕置三司条例,刘恕辞而不就,并劝王安石要发扬尧舜之道以辅佐皇帝,而不应该以利为先.还条陈王安石恢复旧法.甚至当面指责王安石之过,气得王安石脸色铁青.刘恕还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声攻击王安石之过,毫无所避.这样一来,刘恕与王安石的关系完全断绝了.当时王安石意气用事,对持不同意见的人加以排挤,造成人人自危的情景,所以有些开始反对变法的人后来终于附合王安石,有些当面赞扬变法的人却在背地里捣王安石的鬼,至于口是心非者更是比比皆是.但刘恕却能始终无所顾忌,不计得失,敢于直接指责王安石变法之误.
司马光出知永兴军时,刘恕以亲人年老为由,求监南康军酒税以就养,朝廷允许他带官修书.司马光判西京御史台,刘恕请求到司马光处走一走,后在那儿留住数月而归,可是在途中得中风之疾,以至于右手右足偏瘫.但刘恕仍然苦学如常,且修书不辍,直到病情危急时才停止.刘恕官至秘书丞,去世的时候,只有四十七岁.
刘恕做学问,从历数、地理、官职、族姓到前代公府案牍,都详研细考.为求一本书,他不怕走数万里去阅读抄录,往往是废寝忘食.刘恕曾与司马光一道游历万山,看见山道旁有碑,读后才知道碑是专为五代列将所立.对于别人不知其名的将领,刘恕都能一一说出其生平事迹,回来后验之于旧史,果如其言.宋次道是亳州的知县,他家藏书很多,吸引了刘恕前来借阅.宋次道每天备上美味佳肴款待刘恕,而刘恕却说:“我并不是为了美味佳肴而来,请不要因此误了我的读书之事.”宋次道听后,就免去那些繁文缛节,刘恕独自闭门读书,昼夜口诵手抄,十天之后,将宋次道家藏之书全部转到自己的脑海里和笔记中,但眼睛视力为此锐减.刘恕著有《五代十国纪年》,以之比拟《十六国春》.另外,刘恕还采摘上古以来到周威烈王时期为《史记》、《左传》所不载的史料,编有一部《通鉴外纪》.
刘恕家境清贫,但一毫也不妄取于人,他从洛阳回家时正值冬天,没有挡寒之衣,司马光将自己的衣袄旧褥送给他,他拒绝接受,后来在司马光的强迫下,他勉强接受了,但行至颍水一带,他马上将衣袄寄给司马光.刘恕特别不信浮屠之说,认为那是子虚乌有,他说“:人们居家旅行,一物不可缺少.人死之后,身外之物可以完全抛弃了,有什么必要带一些随葬品呢?”刘恕好揭人之短,他自己也知道.每每自讼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并曾做文以自警,但就是始终改不掉这个习惯.刘恕死后七年,《资治通鉴》编成,皇帝追录其劳,封其子刘羲仲为郊社斋郎.
次子刘和仲,有超绝才能,做诗清新深奥,刻意追求,想自成一家,为文仰慕石介,有侠气,也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