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虚词一

 我来答
户如乐9318
2022-11-10 · TA获得超过665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55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1. 初一13个文言文虚词

1.之 1.代词 ①第三人称 驱之别院:它(虾蟆)

下车引之:他(元方)

②这,此 项为之强:此(昂首观之)

2.的 仲永之通悟

3.这样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助词不译 马之千里者 当余之从师也

5.出生,滋长

6.去,往 辍耕之陇上

2.其 1.那 神游其中 (那些)以激怒其众 欲穷其林

2.代词 ①它的 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自己的 蹲其身

③他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亲旧知其如此

④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这 父利其然也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难道 其真无马邪

6.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

7.加强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

3.以 1.凭借 可以为师矣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用 徐喷以烟 以此自终 以衾拥覆

3.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无从致书以观

5.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千里称也

6.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7.以是: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相当于“而” 卷石底以出

9.通“已” 故以怪之矣

4.于 1.在 于舅家见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向 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与藏书之家

3.对 不戚戚于贫贱

4.从 受地于先王

5.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6.给 请广于君

5.者 1.……的人

2.……的原因

6.或 1.或许 或千或百

2.有的人 或以钱币乞之

3.有时 或置酒而招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

(它好象不是虚词吧!!!???)

7.为 1.因为 项为之强

2.当作 凹者为丘

3.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4.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5.当 可以为师矣

6.是 知之为知之 若为佣耕

7.写 自为其名

8.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全石以为底

9.刻 为宫室,器皿,人物

10.成为 为嵁为岩

11.建造,筑(台)

8.而 1.承接 结友而别

2.并列 泉香而酒洌

3.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递进 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

5.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

6.因而 而乐亦无穷也

7.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

8.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却 足肤皲裂而不知

9.焉 1.代词 此

2.兼词 于此

3.助词 了

10.则 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 次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 则有心旷神怡

11.乃 1.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乃记之而去

2.才 乃悟前狼假寐 久而乃和

3.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

12.因 1.因此 因以为号焉 余因得遍观群书

13.然 1.……的样子 为之怡然称快 豁然开朗 环堵萧然

2.这样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后有千里马

3.但是『连』 然数年恒不一见

4.正确 吴广以为然

我去年初二时整理的,你把初一的挑出来吧!

给我加分啊!!!!!!!

2.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1.之 zhī

①动词,去、到、往 吾欲之南海 《为学》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 《狼》

莫不奇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魏武闻之

左右采之(代荇菜)

急往观之

③ 结构助词,的 君之病在肌肤

嗟来之食 《乐羊子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堤畔之草 《西湖二》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人之立志 《为学》

以子之不遇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音节助词, 粘附在时间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状态,凑足一个音节,无实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顷之,又有曳杖者从山中来者 《峡江寺飞泉亭记》

⑥……的样子 岈然洼然 《始得西山宴游记》

⑦助词,可译为“以” 局促一室之内

⑧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3. 文言文虚词,‘之’有哪些意思

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能以足音辨人,宁许以负秦曲:①宋何罪之有,补语标志:“何君子之道衰.活用为第一人称。”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①人皆吊之。——《狼》

⑥既来之.结构助词。——《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陋室铭》

③纵一苇之所如。——《项脊轩志》

③公将鼓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结构助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作宾语或兼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必以情:古人之观于天地:①孤之有孔明。——《师说》

④菊之爱。——《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2]

动词

到常见含义

备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贾谊《过秦论》

2?——《公输》

②何陋之有,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赤壁赋》

4:①填然鼓之。

例。——《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草木:“圣人也。——《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第三人称代词,置之坐上。——《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指示代词,之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结构助词,其他两个“也”字,不作主语、鸟兽!——《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韩非子·解老》.结构助词?——《逍遥游》

3:①均之二策。

例。——《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

例,为天下也:①近塞上之人,往往有得。——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虽不能察,北收要害之郡。——《曹刿论战》[3]

④顷之。

例,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宾语前置的标志,犹鱼之有水也.结构助词,可译为“得”,都作“之”字义。

例,辍耕之垄上,槌床便大怒。——《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则安之、“它”(它们)。——《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①凌万顷之茫然,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劝学》

5、山川?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庄子》

代词

1:①尝与人佣耕。

例。——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故克之。

例,这

例。”前句也字作“之”义.音节助词,我,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爱莲说》

3,其贤不及孔子?——《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越之众与中国抗衡,无实义,相当于“的”,译为“他”(他们),死者十九。——《游褒禅山记》

6

4. 文言文十八种虚词用法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5. 初一文言文虚词归纳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 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

例: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

例: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

例:则人之食于虎也。(《说虎》) 5、表示比较,译为:比。

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其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

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

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

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

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

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

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

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

6.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以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 1、对,对于。

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 1、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7. 文言虚词在一句话中的解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

在这应该是表转折:附赠:“而”的全部意思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经典文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 ⑤表示修饰关系,把表示动作行为方式、手段、时间等的状语跟中心词连接起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不用翻译. 【经典文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恂恂而起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吾恂恂而起——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喟然而叹——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潭西南而望——呱呱而泣 ⑥表示因果关系,连接有因果关系的词语或句子,相当于“因而”. 【经典文言】不得已而为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表恶其能而不用也——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此两处以都表因果)——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⑦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经典文言】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继承他)?——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 (8) 表示目的关系,目的是,来,用来.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君臣固守,以吞周室——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这几处的以与而用法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