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在文言文里怎么说
1. “到”在古文里怎么说
1、及
例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翻译: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的消息,将要到西边的田地耕作。
2、往
例句:先秦·孔子《论语》:“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到那里去干的。
3、至
例句:先秦·孟子《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翻译: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到您这儿来了。
4、之
例句:清·彭端淑 《为学》:“吾欲之南海。”
翻译:我想要到南海去。
5、达
例句:清·蒲松龄《促织》:“自昏达曙,目不交睫。”
翻译:从黄昏到黎明,完全没有闭眼睡觉。
2. “问”在古文中怎么说
“问“在古文的意思指的是:
(1)询问。 宋刘褒《六州歌头》“杯到莫停手,何用问来期。“
(2)论难,探讨。《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
(3)考查;过问。《汉书·韩延寿传》:“望之自奏:‘职在总领天下,闻事不敢不问‘“。又与否定副词“不”组合成“不问”,犹“不管“。唐韩愈《送殷员外序》:“凡四方万国,不问海内外,无小大,咸臣顺于朝。“
(4)审讯罪犯。《金史·世宗纪中》:“诏凡犯罪被问之官,虽遇赦,不得复职“。
(5)责问;追究。《左传·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6)打听;寻访。明金诚《江行》:“十年踪迹浑无定,莫更逢人问故乡“。
(7)周代诸侯国间互相访问的礼节。《周礼·秋官·大行人》:“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
(8)馈赠。《诗·郑风·女曰鸡鸣》:“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9)慰问;探望。《周礼·秋官·大行人》:“(上公之礼)出入五积,三问三劳“。
(10)旧时订婚,男方向女方下聘礼。《谷梁传·庄公二十二年》:“礼有纳彩,有问名,有纳徵,有告期。“
(11)通“闻”1,告诉。《战国策·齐策三》:”或以问孟尝君。“
2,音讯;信息。《宋书·谢晦传》:“(刘)穆之丧问至,高祖哭之甚恸。“
3,名声。汉《夏承碑》:“令问不已。“
4 介词,表示方向、对象,相当于“向”。唐杜甫《入宅三首》之二:“相看多使者,一 一 问函关”
5 姓。《广韵·问韵》:“问,姓,今襄州有之。“
3. 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说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讲说;说明;言论;说法;主张;劝说;说服;喜欢;高兴。
引证解释:
一:读音:shuō
1、陈说;讲说。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讲说了这番经历。
2、说明;解说。
《离骚》:“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译文:众人无法挨家挨户说明,谁会来详察我们的本心。
3、言论;说法;主张。
《鸿门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译文:反而听信小人的言论,想杀有功的人。
4、文体的一种,也叫杂说。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
《黄生借书说》:“为一说,使与书俱。”
译文: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和(出借的)书一起(交给黄生)。
二:读音:shuì
劝说;说服。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三:读音:yuè
通“悦”。喜欢;高兴。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过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