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石河子地区军垦文化历史
石河子市是以农场为依托、以工业为主导、工农结合、城乡结合、农工商一体化的军垦新城,以“戈壁明珠”的美誉著称于世。
石河子驻有农八师。
石河子垦区(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面积7529平方千米,人口72万人,常住人口6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2万人,占5.4%。
自治区县级直辖市——石河子市位于垦区中部,行政区域面积460平方千米,规划面积15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
八师和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领导班子分设,部门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
八师管辖18个团场、2个河系管理处和160多家工交建商企业,其中预算内企业35家。
石河子市辖5个街道办事处和一镇、一乡。
平均海拔高度450.8米。
石河子市是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城市”,她位于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的南缘,独具西部风情的“丝绸之路”上;她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造;她创造了“人进沙退”的世界奇迹;她是中国“屯垦戍边”的成功典范;她以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璀璨的文明被世人誉为“戈壁明珠”。
她有着传奇的历史。
1950年2月,王震将军率中国人民 *** 挺进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创建了比共和国仅小一岁的石河子新城。
她有着独特的文化。
由转业官兵、支边青年等构成的60万石河子各族人民,来自五湖四海。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浓郁的集“开拓性、群众性、开放性、多元性”于一体的军垦文化特色。
她有着发达的经济。
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石河子已形成“以大型农牧团场为依托、以石河子市为中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建商服综合经营,工农结合、城乡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经济联合体。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石河子已成为新疆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繁荣新疆、展示兵团风貌的重要“窗口”。
她有着优美的环境。
她以“军城”的特色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以“绿城”的特色赢得全国“卫生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自治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又以“诗城”的特色闻名海内外。
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5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其中:一产增加值4.75亿元,增长15.8%;二产增加值24.33亿元,增长20.6%;三产增加值24.56亿元,增长7.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35亿元,增长10.5%。
全口径税收完成6.72亿元,增长29.7%。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1亿元,增长21.7%。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947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5380元,增长5.2%;城郊团场人均纯收入5517元,增长8.9%。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比上年增长10.7%,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增长15.6%。
我市跨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行列,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经济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棉花主业获得特大丰收,畜牧业生产初具规模,林果业生产基地面积大幅度增长,以蔬菜大棚为主的城郊特色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三足鼎立”格局初步构建。
依托龙头企业实行订单生产,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