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谈谈理工科专业学生学 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重要意 义?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首先,通过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增强其精神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共同培育起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强我们的精神竞争力,这是克服腐朽、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法宝。对此要务,优秀的人文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因此。通过加强大
学优秀人文文化的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培育人文素养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人文社会科学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缺乏人文素养,很容易使人从简单的角度片面地看待世间所有事务,使自己的事业很难取得成功,自己的人格也不可能完整。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要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用文化的力量缓解、限制、抵消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 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第三,培育人文素养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很多方面内容,作为现代公民教育意义上的人文素养,主要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它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养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已进人攻坚阶段,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要求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具有和谐精神的人去实现。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最和谐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由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中间阶层,成为未来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所以,树立和谐、合作思想的大学生也就必将成为未来社会和谐的基石。第四,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承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绝不仅是一个技术精良的专家,而是一个在胸襟气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上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的人;不仅有完备的知识、见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宇宙眼光的人。培育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努力遵循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已奉公,惨已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进一步改革的今天,为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培养出能为我国的科学进步、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应有贡献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培育人文素养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基础,这就要求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和谐共处,相互渗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素养培育过程。其主要途径本文重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增设人文课程。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阶段,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而是要培养一批知识群体,他们是社会的中坚,是影响社会的文化,乃至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知识力量。为此,高校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 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即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修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高校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经费投人、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培养大学生较高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2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倍受学生的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东西,只有知识进人人的认 知本性,渗透到生活与行为中才称之为素养。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求知若渴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自然渗透与融合,以体现人类文化的整体性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态势。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逐步达到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味的艺术演出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折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物质文化建设,建造一批具有自己校园特色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点,并形成集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时代性为一体的校园物质文化系统。其次是强化制度建设,以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的大学制度推动大学文化不断前进。再次是要积极挖掘本校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此引导和激励学生。以开放的胸怀和理性的态度 不断吸收、整合、创造反映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风尚,使大学文化始终处在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最前沿。
4.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文素养评价体系。通过学校教育的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形成技术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合力。在突出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选修课、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人文素养考核纳人整个考试考核体系中。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等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评价依据。另外还要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完善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大学生正处于知识、能力、素养等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大学生的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当前,国人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高等院校扩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深刻分析培育大学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同等重要,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我们应高度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推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学优秀人文文化的教育,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和社会、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从而大大增强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培育人文素养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人文社会科学主要依靠形象思维,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缺乏人文素养,很容易使人从简单的角度片面地看待世间所有事务,使自己的事业很难取得成功,自己的人格也不可能完整。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要消除它的负面影响,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用文化的力量缓解、限制、抵消科技和市场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 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第三,培育人文素养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很多方面内容,作为现代公民教育意义上的人文素养,主要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它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养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已进人攻坚阶段,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要求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具有和谐精神的人去实现。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最和谐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由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中间阶层,成为未来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所以,树立和谐、合作思想的大学生也就必将成为未来社会和谐的基石。第四,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继承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绝不仅是一个技术精良的专家,而是一个在胸襟气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上都有与众不同的表现的人;不仅有完备的知识、见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宇宙眼光的人。培育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实践中努力遵循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已奉公,惨已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进一步改革的今天,为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培养出能为我国的科学进步、经济腾飞、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应有贡献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培育人文素养的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基础,这就要求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和谐共处,相互渗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素养培育过程。其主要途径本文重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增设人文课程。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阶段,它的目的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而是要培养一批知识群体,他们是社会的中坚,是影响社会的文化,乃至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知识力量。为此,高校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 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即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修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高校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经费投人、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培养大学生较高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2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倍受学生的重视,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知识是外在于人的东西,只有知识进人人的认 知本性,渗透到生活与行为中才称之为素养。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求知若渴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人文与科学的自然渗透与融合,以体现人类文化的整体性以及现代科学发展的态势。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完成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逐步达到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养的培育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味的艺术演出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折射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内在精神和行为风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物质文化建设,建造一批具有自己校园特色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点,并形成集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时代性为一体的校园物质文化系统。其次是强化制度建设,以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的大学制度推动大学文化不断前进。再次是要积极挖掘本校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此引导和激励学生。以开放的胸怀和理性的态度 不断吸收、整合、创造反映时代特征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风尚,使大学文化始终处在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最前沿。
4.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人文素养评价体系。通过学校教育的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形成技术教育和人文熏陶的合力。在突出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选修课、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人文素养考核纳人整个考试考核体系中。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等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评价依据。另外还要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不断完善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方式。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大学生正处于知识、能力、素养等各方面成长的关键时期,其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大学生的未来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当前,国人齐心协力构建和谐社会,高等院校扩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深刻分析培育大学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同等重要,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我们应高度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断实践,努力探索,推动高校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展开全部
当前,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任务,于是我国的理工科大学普遍出现了重视文科建设的发展趋势。这既是理工科大学本身走出原来片面发展格局、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国高等教育向综合化和高水平发展的一个战略性举措,理工科大学的人文也是我
社会科学不仅应按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和学科本身的规律来建设,更应结合理工科的特点,立足长远,走交叉学科和持色学科的发展之路。
一、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战略意义
1(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战略性举措
21世纪是素质教育的世纪。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普遍认可的教育大目标。当今科技发展趋势呈现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以综合为主,科学与人文日益交叉、融合和渗透。我们的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着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底蕴肤浅、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薄弱,这些严重制约了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未来的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其质是人才竞争、国民素质竞争,更是一场素质教育的竞争。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更是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具有战略性举措;同时, 现代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综合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的确定, 也对理工科大学提出了发展文科的战略任务。
2(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包含了社会科学的教育、美学、艺术的教育。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 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 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 使人在征服、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解放人性, 体现人的价值, 使人自身得到肯定。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经历
1
1/6页
了从融合到分离、再到逐步融合的过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的手段, 在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倡导人文教育, 才能使科学真正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寻求解决所面临的种种深刻危机的迫切需要, 只有全方位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才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时代和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这就需要形成一个系统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体系及培养机制。所以,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3(确保理工科大学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
高等教育发展史是一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矛盾、冲突, 并逐步趋于融合的历史。人文科学包含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和人文, 从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开始, 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道路上, 两者始终是持久的伴侣, 这是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和谐统一的体系。近代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表现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离, 前期是人文高于科学, 之后一个长时期则是科学高于人文, 在此进程中逐渐出现了重理轻文的观念,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显得相对迟缓。经过长期人文与科学分离、学科日益分化的历程以后, 又重新出现了学科综合化、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趋势。回眸和透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这种历史轨迹, 在审视和制定理工科大学的发展战略时, 应该坚持“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的理念, 这样才能在当代更好地实现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4(有助于理工科大学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 211工程”特别是“985”工程,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看,哈佛大学最强的专业是商学、法学、政治学、医学等学科,剑桥大学有31个学院62个系,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院系多于自然科学类的院系,美国耶鲁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 校长理查德宣称耶鲁大学是世界上“ 第一所人文学大学” , 其英语、法语、比较文学、历史、艺术学、音乐、戏剧和法学等方面位居美国高校前列。即使是
2
2/6页
以理工科见长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加入到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队伍中来,如麻省理工学院在1861年创办时所设立的学科以理工为主, 自20世纪初,学校为“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创造更好的联系” 而适当发展了人文社会科学, 产生了世界高水平的语言学及商学等学科。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学科设置上的共性, 几乎所有一流大学都有文理学院, 都有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学科和以数理化为核心的自然科学学科。
二、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目标定位
为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发展潮流, 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与和谐融合, 理工科大学必须明确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目标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1.立足长远:确定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远期目标
大学是由学科组成的, 学科发展是大学发展的核心, 学科及其相互关系构成大学的学科基础,也是大学提高水平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科结构的建设规划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目标定位。现代高等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而形成一体的“ 绿色” 教育。只有加强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才能让弘扬人性、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高等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才能实现教育的本质。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来看, 创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己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已成为理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必备条件。从人文社会科学在理工科大学的目标定位来看, 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而是理工科大学有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 应以“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的教育理念来指导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推动理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铺摊子,要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合理布局,实现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
2.比较优势: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
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不应照抄照搬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面对综合性大学长期以来已经高度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 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 既要借鉴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 又要把握与理工类学科的
3
3/6页
联系,摆脱文科作为理工科的附属品地位, 不能办成综合性大学文科的翻版, 而必须从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出发, 充分利用信息与资源, 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 瞄准各学科之间的结合点, 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打开局面, 办出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 深度体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存在传统文科大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这些优势体现在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部门和行业发展战略及发展政策等方面结合的应用文科上。发展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是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比较优势。理工科大学的文科特色可以从各方面寻求和创造, 可以在与理工科的交叉中产生, 也可以在对某些新的研究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开发中产生。在科学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 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等新兴学科不断出现, 在这些新兴学科里无不体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渗透、统一和融合。理工科大学可以在保持其理工科的学科优势基础上, 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跨学科专业。许多人都认为理工大学办文科, 弱势在于它是理工科, 强势也在于它是理工科。因此, 理工科院校在建设和发展文科的过程中不能走文科或综合院校文科的传统发展道路, 必须辩证地思考问题, 扬长避短, 走特色创新之路。可以说, 理工科高校办文科的最大特色就是“ 理工科背景” , 忽视了这个“ 理工科背景” 就很难与别人竞争, 凸显“ 理工科背景” 就可能出奇制胜。许多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业绩和荣誉的经验也可以给类似院校予很多经验及启示。清华大学坚持走应用文科发展之路, 强势推进文科建设, 一批特色文科崛起, 并成功地实现了理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
三、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思路与措施
1(建立保障文科发展的制度基础
很多理工科大学在办文科时,往往依照惯性模式和思维,用办理工科专业的模式办文科, 这是造成文科发展障碍的主要因素。要发展文科这种灵活多样的软科学, 必须依照文科发展规律, 建立一种保障文科发展的具有弹性的制度和评价体系。比如, 以文科科研评价体系来讲, 有的文科科研成果并不能在很短时间内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 如果仅以效益来评价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的话, 就会导致文科科研急功近利, 忽视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限制了文科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从制度上保证文科发展, 建立符合文科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评价体系与发展体系,形成文科发展的制度基础, 才能推动理工科大学的文科长远发展。
4
4/6页
2(要用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来建设新的学科
寻找特色和发展交叉学科需要创新, 理工科大学文科教学模式和科研方法需要创新, 而改变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机械化思路需要改革勇气。文科院系也要靠自身努力和作为, 应更多地从自身如何提高贡献率, 扩大影响力上下功夫, 有为才有位, 同时也要不断自我反思、自警、自省、自强, 尤其要克服“ 文人相轻” 的毛病
国高等教育向综合化和高水平发展的一个战略性举措,理工科大学的人文也是我
社会科学不仅应按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和学科本身的规律来建设,更应结合理工科的特点,立足长远,走交叉学科和持色学科的发展之路。
一、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战略意义
1(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战略性举措
21世纪是素质教育的世纪。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世界普遍认可的教育大目标。当今科技发展趋势呈现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以综合为主,科学与人文日益交叉、融合和渗透。我们的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着过弱的文化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导致大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底蕴肤浅、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薄弱,这些严重制约了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未来的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其质是人才竞争、国民素质竞争,更是一场素质教育的竞争。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在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更是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具有战略性举措;同时, 现代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综合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的确定, 也对理工科大学提出了发展文科的战略任务。
2(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包含了社会科学的教育、美学、艺术的教育。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 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 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 使人在征服、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解放人性, 体现人的价值, 使人自身得到肯定。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经历
1
1/6页
了从融合到分离、再到逐步融合的过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的手段, 在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倡导人文教育, 才能使科学真正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类寻求解决所面临的种种深刻危机的迫切需要, 只有全方位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才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今时代和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 这就需要形成一个系统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体系及培养机制。所以,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大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3(确保理工科大学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
高等教育发展史是一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矛盾、冲突, 并逐步趋于融合的历史。人文科学包含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和人文, 从人类文明的黎明时期开始, 本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道路上, 两者始终是持久的伴侣, 这是因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和谐统一的体系。近代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表现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离, 前期是人文高于科学, 之后一个长时期则是科学高于人文, 在此进程中逐渐出现了重理轻文的观念,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显得相对迟缓。经过长期人文与科学分离、学科日益分化的历程以后, 又重新出现了学科综合化、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趋势。回眸和透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这种历史轨迹, 在审视和制定理工科大学的发展战略时, 应该坚持“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的理念, 这样才能在当代更好地实现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4(有助于理工科大学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 211工程”特别是“985”工程,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也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看,哈佛大学最强的专业是商学、法学、政治学、医学等学科,剑桥大学有31个学院62个系, 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院系多于自然科学类的院系,美国耶鲁大学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 校长理查德宣称耶鲁大学是世界上“ 第一所人文学大学” , 其英语、法语、比较文学、历史、艺术学、音乐、戏剧和法学等方面位居美国高校前列。即使是
2
2/6页
以理工科见长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加入到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的队伍中来,如麻省理工学院在1861年创办时所设立的学科以理工为主, 自20世纪初,学校为“ 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创造更好的联系” 而适当发展了人文社会科学, 产生了世界高水平的语言学及商学等学科。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学科设置上的共性, 几乎所有一流大学都有文理学院, 都有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学科和以数理化为核心的自然科学学科。
二、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目标定位
为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发展潮流, 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与和谐融合, 理工科大学必须明确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目标定位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1.立足长远:确定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远期目标
大学是由学科组成的, 学科发展是大学发展的核心, 学科及其相互关系构成大学的学科基础,也是大学提高水平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科结构的建设规划体现了大学的办学思想和目标定位。现代高等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而形成一体的“ 绿色” 教育。只有加强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才能让弘扬人性、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高等教育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让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才能实现教育的本质。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来看, 创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己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已成为理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必备条件。从人文社会科学在理工科大学的目标定位来看, 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而是理工科大学有机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 应以“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的教育理念来指导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推动理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铺摊子,要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合理布局,实现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
2.比较优势: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
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不应照抄照搬综合性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面对综合性大学长期以来已经高度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 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 既要借鉴高等教育的共同规律, 又要把握与理工类学科的
3
3/6页
联系,摆脱文科作为理工科的附属品地位, 不能办成综合性大学文科的翻版, 而必须从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出发, 充分利用信息与资源, 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 瞄准各学科之间的结合点, 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打开局面, 办出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 深度体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存在传统文科大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这些优势体现在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部门和行业发展战略及发展政策等方面结合的应用文科上。发展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是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比较优势。理工科大学的文科特色可以从各方面寻求和创造, 可以在与理工科的交叉中产生, 也可以在对某些新的研究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开发中产生。在科学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 各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等新兴学科不断出现, 在这些新兴学科里无不体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渗透、统一和融合。理工科大学可以在保持其理工科的学科优势基础上, 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跨学科专业。许多人都认为理工大学办文科, 弱势在于它是理工科, 强势也在于它是理工科。因此, 理工科院校在建设和发展文科的过程中不能走文科或综合院校文科的传统发展道路, 必须辩证地思考问题, 扬长避短, 走特色创新之路。可以说, 理工科高校办文科的最大特色就是“ 理工科背景” , 忽视了这个“ 理工科背景” 就很难与别人竞争, 凸显“ 理工科背景” 就可能出奇制胜。许多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业绩和荣誉的经验也可以给类似院校予很多经验及启示。清华大学坚持走应用文科发展之路, 强势推进文科建设, 一批特色文科崛起, 并成功地实现了理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
三、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思路与措施
1(建立保障文科发展的制度基础
很多理工科大学在办文科时,往往依照惯性模式和思维,用办理工科专业的模式办文科, 这是造成文科发展障碍的主要因素。要发展文科这种灵活多样的软科学, 必须依照文科发展规律, 建立一种保障文科发展的具有弹性的制度和评价体系。比如, 以文科科研评价体系来讲, 有的文科科研成果并不能在很短时间内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 如果仅以效益来评价社会科学的科研成果的话, 就会导致文科科研急功近利, 忽视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限制了文科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从制度上保证文科发展, 建立符合文科发展特点和规律的评价体系与发展体系,形成文科发展的制度基础, 才能推动理工科大学的文科长远发展。
4
4/6页
2(要用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来建设新的学科
寻找特色和发展交叉学科需要创新, 理工科大学文科教学模式和科研方法需要创新, 而改变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机械化思路需要改革勇气。文科院系也要靠自身努力和作为, 应更多地从自身如何提高贡献率, 扩大影响力上下功夫, 有为才有位, 同时也要不断自我反思、自警、自省、自强, 尤其要克服“ 文人相轻” 的毛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人们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人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们,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人们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人们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