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
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中所编纂的药学名著,共分为16卷,收录了大量的药物,包括草木、矿物、动物等,在中国药物和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草纲目》以草药为主,并对每种草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药性、功效、用法等,深入揭示了中医药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观点,有助于中医药的研究和推广。
同时,李时中在《本草纲目》中不仅收集了中国古代的医药知识,还汇集了许多中外医学著作的内容,使得该著作成为了一个集中了古代中外医学经验的重要医学百科全书。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本草类著作,而《本草纲目》的出现在药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深远,成为了中医药学的重要文化遗产,影响至今。
《本草纲目》背景
《本草纲目》编纂时期正值明朝末年至清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导致药物的大量减产和严重药草失收。为了解决中药材的短缺,李时中开始收集整理各类药物知识,最终成就了《本草纲目》的经典之作。
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在广泛的收集民间用药和注意研究外来要的基础上撰成此书。
初稿成于公元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定稿于公元1803年(清嘉庆八年)。
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极大的丰富了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在浩如烟海的本草典籍和医药文献中,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中医药学的宝贵经验和卓越贡献,它既是我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又是研究和发展中药学的基础。
内容节选
甘储一作甘薯,又名朱薯,以其皮有红者也。一名金薯,今俗通呼为番薯、或作番茹,有红皮、白皮二色,红皮者,心黄而味甜;白皮者,心白而味淡。
血虚经乱,妇人血虚,或迟或早,经多不定,故阳虚补其阳,阴虚补其阴,气滞顺其气。
其有不宜辛燥寒凉而宜于清和者,用此薯饔飧频服,调养其脾,使脾健生化,经期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