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脾气越好孩子越不听话,为啥讲道理对一些孩子不管用?
谁都不希望把教育变成一场战争,但有的时候严厉的命令短时间就是比温和的说道理见效,家长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等着孩子慢慢改变,就失去了耐心。
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是喜欢和自己对着干,怎么说都不听,已经尽最大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气,尽可能的和孩子好好说话,可这样做反而让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耐心讲道理一句也听不进去,反而大吼大叫的发脾气。
有的时候父母想要通过语言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但发现温和的语言和态度对孩子似乎无效的时候,就又开始了曾经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家长自认为态度已经很温和了,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依然很抗拒,其实问题并非全部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家长表达的方式很可能出现了问题,态度和语气是对的,然而说的内容有可能是错的。
比如家长用态度温和的语气说出来的未必是引导,很有可能是恐吓,“希望孩子怎么做”和“你不这样做就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两种内容在孩子听起来是截然不同的。
家长认为自己说的话是合理干预,但在孩子听起来却是威胁,这样即使用再好的态度说,孩子未必会听。亲子沟通中这样的词不达意是经常出现的,家长认为自己表达的是一个意思,而在孩子听起来却是另外一个意思。
很多人对自己的沟通认知其实是有很大误解的,比如说孩子写作业出错了,家长可能随口而出的就是“你怎么这么马虎,不是告诉你要认真一点的吗?”其实出于提醒的目的,希望让孩子下一次做题之前先思考一下再动笔。但所想和所说的话之间有着巨大的错位,在孩子耳中听起来可能就是威胁或者嘲讽。
如果双方都没有察觉这个沟通的漏洞,就会因为一个不会说,一个不会听从而产生矛盾,进而深化矛盾。家长总是陷入自己的情绪中对于改变问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换来的只会是更严重的对孩子的误解。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断唱反调,挑战底线,家长变得更加歇斯底里。亲子沟通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源上还是父母承担的责任较多,毕竟孩子是从懵懂无知开始的,他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都来自于父母的教育。在他们的经验和年龄之上是没有义务去了解父母“言外之意”的。
尤其是面对年龄小的孩子,沟通失败很大程度上需要改善的是父母的行为,因此家长首先要学会的是要将自己想要孩子做的行为,用合理和肯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说之前先问问自己,想要说什么,说出来之后和真正要表达的内容是不是一致的。充满爱意温和智慧的给出意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尊重和平等,这才是健康的沟通之道。
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尽量要做到言简意赅,不要啰嗦和唠叨,说得越多孩子反而会越难抓住重点,很可能就会出现理解偏差,唠叨式的沟通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当然更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说出口的话和自己心里所想的有偏差。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一定要自己发脾气或者很凶的说话,他们才会听,就会怀疑是不是只有大吼大叫或者很严厉才能起到管教的作用。
吼叫在当下的环境确实能够立竿见影,因为家长的权威有一定的震慑性,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种震慑总用就不管用了。而且孩子可能根本就记不住这次“教训”,因为抱怨,训斥和命令性的语言语气更多的是伤害到孩子自尊,他们为了自我保护也会很快的就忘记这场谈话,如果孩子感受不到尊重,不管正确的教导,他们都很难能够正常的接受。
暴力的恐吓只会暂时阻止孩子的坏行为,但并非永久的,亲子沟通陷入不良循环之后,只会让孩子不好的行为做的更隐蔽了,却不能改变或者不做。
父母的语言在无形中会塑造孩子的思维,同样的一件事情,同一个要求和做法,父母有不同的情绪和思路就会给孩子勾画出完全不同的心理情绪。
如果家长多使用正面语言和积极情绪,就能够帮助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现实,如果家长使用的是负面的语言和情绪,只会给孩子一个悲观的感受。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