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

 我来答
猫猫谈教育
2023-05-05 · 超过18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6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万
展开全部

汉字的演变是从初具形态的甲骨文、金文到大一统的篆书,再到后来风格多变、形态各异的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等。

最早的文字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出现的,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将文字刻于金属器皿上,可能周朝人认为将文字刻在甲骨上并不十分雅观,并且当时青铜器大量出现,青铜器也常用作祭祀先祖的器物,金属开始成为文字的载体,但同时还会有文字被刻在甲骨上。由于流传下来的文字多见于钟鼎之上,因此被称作“钟鼎文”;由于是刻在青铜器上,也被称作“金文”。

秦朝是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的统一政策,在丞相李斯的主持下,将汉字书写统一为秦国的小篆,小篆也因此成为秦朝文字的代表。

汉初,汉承秦制,仍用小篆,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隶书随着时间而逐渐完善,到了东汉,形成了定型的汉隶。特别是到了汉恒帝、灵帝时期(公元174-189年),汉隶达到极盛。因此,隶书也成了汉朝汉字结构与字形的标志。

魏晋以来,从隶书、隶草演变出一种较规整的字体——楷书。到了唐朝时,楷书更加成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字体,楷体也因此成为唐朝汉字的代表。印刷术发明以后(最早是雕版印刷),印刷也多用楷书。到了明末清初,逐渐出现了一种笔画以横轻竖重为典型特征的字体,是楷书的一种变体,因其最早是从宋代的刻本印刷字体发展而来,故称之为“宋体”。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推行汉字改革方案,既汉字的简化与规范化。这是汉代以来汉字结构的最重大变革。从1955年到1964年总共推出2235个简化字。这次文字改革并不仅仅是汉字的简化,也包括废除1055个民间流传的异体字。

仓颉造字的传说

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以“羊马蹄印”为源灵感。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