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真是无能之辈吗?
历史上的赵括,跟纸上谈兵故事里头的赵括是有区别的。
历史上的赵括,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和胆识的大将。
他能够与强大的秦军对峙,被围40多天,军队断粮多日,始终没有投降秦军。说明这个人还是非常有胆识的一个将军。
那么赵括到底是不是无能之辈?他的真实面目被历史掩盖了呢?还是被“纸上谈兵”的传说演义了呢?事实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其一、我们可以从纯历史的角度来考察赵括这个人物。
- 首先长平之战并不是秦国发动的一个压倒性的战役,而是秦赵两国势均力敌的一次战役,秦国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甚至于为了打败赵国,秦王都已经亲自出面在秦国到处招兵,甚至于15岁以下的孩子都送上了长平战场,你说这个战争有多么激烈。
- 可以说秦国是拼了老本了,下了大本钱来打这次大战。
如果赵括真的是后人所说的“纸上谈兵”的这样的无能之辈,秦国有必要这么认真的对待这场战争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赵括绝对也是非常厉害的角色,他能够让强秦如此大动干戈,如此费尽心思,来准备这场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秦国的这些做法,就说明赵括很不简单。
还有就是赵括本人也是精通兵法,具有比较高深的军事素养的一个年轻将帅,只不过他确实是太年轻了,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如果仅仅以此,来说明他是一个无能之辈的话,也是不客观的。
其二、“纸上谈兵”中的赵括是后人演义的人物形象,并不能证明真实的赵括就是无能之辈
最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纸上谈兵,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
- 事实上“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后人不断地把长平之战的这个战争史,进行演绎和小说化而产生的通俗成语。
这个成语产生的时间比较晚,肯定是在东汉之后,因为东汉之后才发明了“纸”。如果这个成语在战国时期就存在,那是不可能的,战国时期根本就没有“纸”。
所以“纸上谈兵”仅仅是后人的一种说法,一种对战国历史的演义,就像《三国演义》一样。
- 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结果把赵括说成了一个无能之辈。
只要根据历史来分析的话,他的战略思想和作战原则,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他只是没有考虑周全,才被秦兵包围。战场瞬息万变,它的失败也是偶然事件而已。
总而言之,历史上的赵括应该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他可能被后来的很多小说家误解,难免出现歪曲和演义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