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备如果有庞统、法正和徐庶诸葛亮能不能一统天下?
假设庞统、法正真的没死,而徐庶也没有被迫降曹,那么再加上诸葛亮,蜀汉四大顶级谋士俱在,刘备兴复汉室,一统江山的霸业还真有成功之希望。
诸葛亮坐镇益州,负责后勤
诸葛亮就不用多说了,通晓古今,遍览天下,有不世之奇才;且恪尽职守,躬亲严谨,是刘备集团当之无愧的、真正的大战略家。诸葛亮的《隆中对》,举世无双,给刘备指明了霸业的方向。虽未能最终实现天下一统的大业,但是能够以蜀汉羸弱之势,成就天下三分之业,已经实属不易。
再加上诸葛亮善内政、刑法、外交和经济,让诸葛亮留守成都,坐镇蜀川,负责后勤,多方协调,必是万无一失。
法正跟随刘备,坐镇中军;庞统率魏延诸将,兵锋无敌
庞统和法正两人比较相似,都善于帝王霸业之策,皆有临军战阵之奇谋,并有临危应变之急智,非常适合随刘备四处征战。
刘备能够顺利取益州,攻汉中,首功就是法正,其次就是庞统。
法正看到刘璋暗弱,故意让刘璋引刘备入益州。而庞统也力荐攻益州,并献上中下三策,帮刘备成功入蜀。刘备取益州之后,法正又力劝刘备攻取汉中。法正出奇谋,以车轮战的方式击败张郃,又助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并建议刘备敛兵固守,耗退了来援的曹操大军,顺利取得汉中。
法正和庞统两人都有能力进谏约束刘备。
汉中之战时,有一次作战形势对蜀军非常不利,本应马上撤退,但是刘备却执意不肯,且无人敢劝。当时,箭如雨下,法正毅然挡在刘备之前。刘备让方正避箭,法正答:“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刘备只好允诺撤军。这也是后来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刘备惨败后,慨叹若法正在,则不至如此的原因。
庞统跟法正一样,敢于直谏。益州之战时,大军经过涪城,刘备大宴将领,饮酒作乐,并对庞统炫耀说,这真是天下乐事呀。庞统却责备刘备:“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刘备原本高兴,听闻大怒,把庞统赶了出去。庞统一句话不说,扭头就走。刘备立刻就后悔了,又命人将庞统请了回来。而庞统也不客气,不言一语,只顾神色自若的饮食。而刘备却跑过来问庞统,刚才是谁错了?庞统答曰:“君臣俱失。”给了刘备一个台阶,刘备大笑,饮宴尽欢。只是,庞统运气不济,在攻益州雒县时,不幸中流失身亡,不然功绩应该不会比法正差。
法正原本为益州系,让他跟随刘备,坐镇中军,双方都安心。而庞统作为荆州嫡系,可为先锋,带着魏延等将领,充任大军之锋芒,必然所向披靡。
魏延虽然和诸葛亮多有嫌隙,但魏延还是部曲之时,庞统已经和诸葛亮同列了,而且一起入益州作战,原本就是庞统的下属。而庞统同魏延一样,也喜欢冒险,不像诸葛亮那么谨小慎微,庞统会更加欣赏魏延。庞魏两人配合,一文一武,要不就是输的彻底爽快,甚至是死无葬身之地;但更有可能是创造不世之辉煌,一举拿下关中,杀出潼关,直取洛阳,再挥军南下,与关羽会师,则刘备霸业可成矣。
徐庶辅助关羽,荆州稳固
关二爷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存在,个性过于鲜明,跟蜀汉的众多将领都不合呀,唯一的特例就是徐庶。如果徐庶没有被迫投靠曹操,那么徐庶就是辅佐关羽的不二人选了。
诸葛亮和庞统是亲戚,都是庞德公的晚辈,且都是仕宦子弟,也各有各的傲气。这如果跟更傲气的关羽放在一起,时间久了,必会生出事端。
徐庶就不同了,虽然跟诸葛亮、庞统是好友,学识谋略同样不凡,但徐庶却是十足的寒门子弟。徐庶是主动投奔了刘备,没有诸葛亮的矜骄;而且徐庶还会舞枪弄棒,跟关羽一样,曾路见不平,为人报仇后逃亡避祸。这……徐庶跟关羽绝对是知音呀,徐庶的寒微,也恰恰符合了关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的习性。
如果徐庶没有投曹操,那么徐庶跟关羽一起留镇荆州,必可保荆州无失。打仗的事情交给关羽去办,而驻守江陵城,负责内政、后勤和外交的事情,交给徐庶处理即可。
其实,刘备要一统天下,同时兵出益州和荆州,两支大军哪支为主,哪支是牵制,一目了然的事情。关羽就是干了喧宾夺主的事情,最后落得惨败。关羽仅需在中路的襄樊两城跟曹仁对峙,不断吸引曹操援军,牵制曹操的主力即可。
没有了关羽的“威震华夏”,孙权也不会那么忌惮关羽,就会在东路合肥一线继续牵制曹操。再加上徐庶的谋略和外交,孙曹结成联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
刘备在称汉中王,整备之后,兵出益州,率领西路大军,有庞统、魏延为先锋,法正为中军谋士,再带上张飞、马超、赵云等虎将,这阵容一出,曹操恐怕就不是迁都那么简单了。
曹操见状云:“汝等自娱,容孤先去东海泛舟!”言毕,翩然东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