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学哭闹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小孩上学哭闹并不是因为厌学,而是因为刚刚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有一些紧张。此时家长千万不要责怪小孩,而是应该多给与理解和安慰。在到了学校门口后,可以引导者小孩主动的跟其它小朋友打招呼,帮助小孩建立新朋友,让他们结伴进入校园,就能减少小孩的紧张情绪。
还有一些小孩哭闹是因为对上学没有兴趣,那家长就应该想办法提高小孩上学的兴趣。在去学校的路上时,家长可以跟小孩讲一讲上学的好处,在学校里有意思的事情等,这样小孩就会非常期待去上学,到了学校门口也就不会哭闹了。
在送小孩去学校门口之后,家长千万不要心软,即便小孩会哭闹,也要坚持让他进校门,千万不能因为哭闹就不忍心。此时可以求助老师,让老师带着小孩进教室,跟其它小朋友玩起来之后,小孩也就不会再哭闹了。
经常听到有些家长抱怨自家孩子睡醒一睁开眼睛就说不要去上学,又哭又闹的,甚至还会满地打滚。许多幼儿园堪比灾难现场,小班处处听取“哇声一片”。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不愿意上学这件事而感到头疼不已。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对上学产生抵触情绪呢?今天,柠檬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分离焦虑”这件事。
什么是分离焦虑?
顾名思义,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反抗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啼哭、悲伤,各种呼唤妈妈,也是直接拒绝陌生人的帮助的,他们会直接嚎啕大哭,又踢又闹。
第二阶段是失望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在无人理睬、又无法摆脱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依然哭泣,不过是断断续续的,动作的吵闹也会减少,渴求妈妈的急切愿望被再一次打击,在悲戚中尝受失望的滋味,因此会减少哭泣,出现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情感冷漠的现象。
第三阶段是超脱阶段
这个阶段的婴儿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之下,便开始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比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又回出现悲伤的表情。
了解了这三个阶段后,家长是不是对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呢?
在此之前部分家长认为分离焦虑不需要处理,分离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任由孩子哭几天就好了。虽然心疼,也任由孩子哭。可当孩子真正适应学校的生活时,家长又不免感伤:孩子是不是不需要我了呢?
我们成年人遇到让自己不高兴的事情都会选择一个舒缓的方式慢慢调整,为什么到孩子这里,孩子的自我调整就不会理解了呢?
相反,家长更是需要去学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调节自我认知,慢慢脱离母体,开始成为一个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
孩子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每一步的成长都是父母全身心的陪伴和教育,他的种种行为都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对宝宝来说,家里才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家人才是最亲的人。很多孩子在家长的保护和陪伴下形成了依赖性,并且逐渐适应这种依赖。而家长也从孩子对自己的依赖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就好比孩子会到处跟着妈妈,哪怕上厕所都跟着。
那家长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平时孩子太过于依赖自己?由于孩子和外界的人和事没有太多的接触,一旦父母离开了自己的视线,就会产生分离焦虑。
在幼儿图哭闹最多的孩子通常都是因为不够独立,自理能力较差。想想平时的吃饭、午睡、上厕所等行为都是在父母的辅助下完成。到了幼儿园就得靠自己,而自己又不会,就会在这些环节时哭闹,导致孩子对上学越来越抗拒。
有这样等等的一些对比,你如果是孩子,你愿意去学校吗?一想到去学校,你会不会也是各种阻抗呢?
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教授就指出:
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与作息制度以及幼儿独立的生活能力,也影响幼儿的分离焦虑。
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能满足他们生理上的需要,如:吃、喝、拉、撒。
正因为如此,才使孩子逐渐地产生依恋父母的情感,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
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能在吃饭时随意走动等;指导孩子试着在大小便后自己脱、提裤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物品等等。
想要减轻孩子上学时分离焦虑,就得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父母要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在分离和跌碰中得到历练,才能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跌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