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

请告诉我初中语文现代文、议论文、说明文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积分不是问题。写好后,并写下你所需的积分~~~~... 请告诉我初中语文现代文、议论文、说明文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积分不是问题。写好后,并写下你所需的积分~~~~ 展开
GoolH
2019-11-13 · TA获得超过9853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6万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870万
展开全部
A1N2T3
推荐于2016-12-01 · TA获得超过8.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94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49万
展开全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 贬义、 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 连贯、 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 诗歌、 戏剧、 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 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 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 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 打比方、 作比较、 列数字、 分类别、 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 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 ②搭配不当 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 ④前后矛盾 ⑤语序不当 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 ②表语言断续 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主谓短语、 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 ②转折复句 ③条件复句 ④递进复句 ⑤选择复句 ⑥因果复句 ⑦假设复句

第七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

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

①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

③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

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二、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

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

4、对比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密、准确

六、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七、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3.注意语气或语调。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6、点题7、前后照应8、首尾呼应

九、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性格(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十、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2、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3、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一、概括段意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

例如3:(议论文)运用××论证方法(或论据)+从××角度(方面)+论证了××观点。例如4:(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合并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合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谐相处),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四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A、题目B、首段C、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标志

分类和作用:

一、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二、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三、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五、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六、下定义:简明周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本质和内涵,使说明更严密。

七、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八、引言论: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⑴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⑵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⑶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⑷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总;总—分—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1、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1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2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哥们怎么样,够全的吧,多给20分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Azureskyyyy
2010-09-17 · 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8.2万
展开全部
阅 读 整 理
现代文整理
综述:
记叙文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物三种,都是为表达作者的看法,即文章的中心思想。
1、叙事记人(注意主人公的性格品质)
2、写景抒情(较少)
3、借物抒情(通常有一个或几个象征性的物贯穿全文作为线索,以表达作者人生志向或某种哲理或某种感情)
4、叙事说理(通常由一件或多件事情引发作者的看法,有较强的说理性,可与社会某一现象相关,以小见大)

一、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1)中心思想=事件概括+作者看法+作者的情感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
2、从分析材料入手
3、从分析首段入手
4、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
5、从分析篇末入手
6、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一般规律:
1、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侧重抓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
2、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

(3)常用中心思想概括规律:
1、本文记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写人、记事类)
2、本文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类)
3、本文通过……说明……(说明文)
4、本文通过……故事,说明(告诉)了……道理。(寓言、童话类)

二、理清结构层次
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A.看到眼前事,联想到以往的事,引起了回忆,追叙往事;
B.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时,为了加强对照效果,先写当前,后写过去;
C.先说出事情的结局,在记叙事情的缘由。
作用:或顺乎自然;或为了达到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的表达效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
作用:插入的事情,是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主题更鲜明。

(1)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
1、按时间先后
2、按地点的转换
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如主要人物的变化,表达方式变化)
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2)概括段意方法:
1、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2、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3、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3)概括一般规律:
1、事件概括(具体表现)=什么人+怎么样(什么情况下)+做何事+有什么结果
 注意:
 1、概括的内容要具体
 2、概括的要点要全面
 3、语言要简明

(3)作用类:
1、标题的作用:人物、故事地点、主要事件、线索
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情感线索、人物线索、事情发展的线索、某一物充当线索等
思考角度:
 题目与行文结构(线索)的关系;
 题目运用的修辞及其作用
 题目的象征意义
 题目所反映的中心
解题步骤:
A、表层——与文章情节内容的关系
B、深层——象征意义,中心

2、议论抒情的文字的作用: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抒发作者的情感。

3、环境描写的作用:交待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有明确人的活动,且与主人公性格品质有关联时: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4、“能否删除类”:
“不能”+词语的本义+结合文章内容+删去后果+结论

5、关键词的理解:词本意+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他对表现人物情感、文章中心的作用。

6、特殊位置句子作用:
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或思考;为下文作辅垫。
 文中: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言有尽而意无穷。

7、人称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8、写作手法作用: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设置悬念、正反对比、衬托渲染、铺垫照应(呼应)、象征手法、以小见大等等。
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正反对比:突出发展变化、主要特点
衬托渲染: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体
铺垫照应: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反复要点,突出中心
常见的照应的方式:
 前后照应;
 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
 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
 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解题步骤:
A、识别写作方法
B、结合前后文情节
C、体现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旨

(1)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1、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上五种描写都可有细节描写。
2、某种人物描写的作用=某种人物描写+人物思想性格+与下文情节的关系+文章中心
 肖像描写(外貌、神态、服饰):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情节的发展。
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3、揣摩人物描写背后的人物心理和情感=某种人物描写+某种情况下+揣摩人物心理和情感+文章中心
注意:A、揣摩心情,大多交较复杂,多个层次
B、表达注意,事件+心情(因果关系)

(2)修辞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强调问题,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8、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记叙文 补:
1)整体理解
1.要了解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怎么样地做了什么事,阅读是要把局部放在整个背景下看
2.联系全文,从本文看,本文的,根据文意,根据人物性格特点等都是要联系全文来答题
2)关键语句
1.关键语句,是指在内容上或主旨上起着重要作用的语句,在结构上起着总起、总结、承上启下或衔接过渡的作用。
2.品味语句:a.感悟语句表层和深层意思(自己往往可能忽略表层,深层往往揭示中心)
b.品味语句在段落或篇章中的作用(如承上启下)
3)划分段落
1.抓关键词语。通过关键词来把握作者思路,理清文章段落
2.抓联系纽带。可以是过渡段也可以是过渡句
4)表达方式:
叙述:记叙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描写:人物描写:肖像描写:神态,外貌,服饰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上面已有)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说明:对事物的特点作解释和述说
议论:对写作对象进行评价,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抒情: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抒发作者对人或事物的情感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3.开头场面描写:
A. 内容上
就事论事,介绍内容,注意主语
B. 结构上
1) 铺垫(记叙文的专利)
展开人物的言行
人物情感上产生变化
2) 对比 有两个人物或一个人物前后不一样
A. 代词要注意单复数
单数:一个人一件事
复数:多个人多见事
B.概括不要遗漏要点
题:《十三岁的际遇》 北大是“师长”是因为(北大给我知识,给我追求真理的勇气)是“朋友”是因为(北大自有清新,我与他朝夕相处,师生关系平易近人)“是我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是因为(我与北大息息相关热爱北大,北大的精神已融入“我”的血脉)
要通读全文,要关注形容词,一般文章中都有答案
题:句式判断错误的是(B)
A.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疑问句)
B. 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陈述句)(祈使句)
C.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感叹句)
D.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元罢了(陈述句)
陈述句
感叹句
祈使句
疑问句

题:“白雪是他们心目中最美的雪山女神”如何理解?
答:白雪外贸魅力,舞姿优美的人,白雪精神崇高,心灵纯洁,不惜青春与生命奉献给雪山,白雪永远活在战士心中。
最美的女神:表层——美丽(外貌,神态)
深层——精神(无私奉献,纯洁)

小作文
1.中心鉴赏类小作文
感点:上升一般哲理高度(论点)
文中论据概括:截取文本细节(论据)
深入议论:针对文本分析(论证)
总结升华:联系提升(结论)

2.写作手法类
技巧:
1、……运用得很出色。(10字以内)
点明哪种修辞或人物描写;
具体如:文章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很出色。
2、列举文本(15字左右)
A.寻找典型的描写(能表现人物形象)
B.使用“”引用可以截取重要字词句(动词)
3、在展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15字左右)
点明与中心有关的人物品质风貌
(2、3两步反复一次,但作用不应重复)
4、总结写作特色与中心的关系(10字左右)
深刻且干练,如:“环境描写的巧妙运用推动了情节发展。”

3、描写类
技巧:
(1)人物描写
A.动作(一系列的动作,多于4个)
B.语言(画龙点睛)
C,肖像(贴切故事)
注重叙述条理和生动性
(2)景物描写
A.调动感官两个及以上
B.使用修辞手法两个及以上
C.叙述层次:远—近,高—低,建筑物—植物—动物—人
D.行文结构:总—分—总
E.抓住景物的特点
F.语言流畅,表述清晰

4.扩写(续写)类
(1)扩写类
技巧:
A.注意人称
B.联系上下文关键提示
C.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特点
D.两个及两个以上提示语调
(2)续写类
技巧:
A.有具体的事件
B.人物的语言、神态描写
C.人物描写突出心理活动

5.说明概括类
技巧:
1、每一个方面都要写到,不多不少。
2、尽量概括,不要罗嗦。
3、定义(总结、总起句)非常重要。
题: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扁豆的外型,习性,功用等
1)眉豆外型扁扁的,形状如浅淡绿的耳朵,又饱满,晶莹的黑,边角有一抹纤细,突兀的白。2)喜欢生长在田头岸边,房屋前屋后的贫瘠土地3)它是一种重要,可以健脾消食。

说明文:
1. 举例子:
说明对象+说明方法
2. 主要说明内容,往往出现在:
A. 标题
B. 开篇
C. 结尾
3. 主要说明方法只写一种
4. 寻找说明方法的作用:
说明对象后紧跟说明方法,给说明方法向前找说明对象
5. 能否换:
A. 可否换
B. 每一段内容
C. 段落之间的关系
D. 交换后的后果
E. 总结
6. 不是列数字的数字:
A. 年代,时间
B. 专有名词
C. 不是为了说明对象特点的数字
7. 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方法
8. 总起句:说明对象+本段中心
段落层次(总分总)——句子关系(标点)
街区重点,句式相当,句子通顺
9. 总分关系
A. 问题在总,主答案在分述部分
B. 找到文本依据,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C. 结合上下文,寻找文本提示

10. A.关注提示语
B.方面,高度提炼,概括
11. 句子的更换
A. 能否
B. 前后文关系
C. 内容
D. 总结语言准确性
12. 字词更换
A. 解释字词
B. 寻找文本依据(具体)
C. 说明问题(表明)
D. 总结(语言)
13. 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方法)
A. 紧挨着划线句的前一句话
B. (如A情况不对)去找划线句所在小结中心句(总起,总结句)
C. 如果A.B.两种情况不对,那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对象+特征
14. 第一段作用:
1) 引出说明对象,内容
2)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5.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16.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 举例子:用典型事物更加具体准确地说明这类事物的特征
2) 列数字:更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特征
3) 作比较:使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

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解题技巧二

语文解题方法归类

(一)阅读理解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常考题目类型及答法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外乎有以下几种类型,下面我们一一加以解析。当然在回答所有问题之前,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把阅读文章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

我要八十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瑞邵孔采蓝
2019-11-21 · TA获得超过407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77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182万
展开全部
初中语文知识点多而广:字词、病句,名著,对联,仿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