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一战对二战有什么影响?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凡尔赛条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
《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大量的赔款,七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一的人口全部失去了,列宁把它叫对德国进行敲骨裂髓的盘剥。这样,德国的社会矛盾就非常尖锐,非常大。;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2.经济危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
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经济危机是二次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过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因为经济危机爆发使得各个列强拼命瓜分殖民地,输出商品,而德国受《凡尔赛条约》限制,不能发展军备,又没有殖民地,国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希特勒的宣传和纳粹特点,使得德国民众和统治者此产阶级地主们都选择了希特勒。
3.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德,日法西斯上台,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对外侵略扩张。
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意大利法西斯党1922年10月上台后, 为建立横跨地中海、红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大意大利帝国”,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于1931年征服利比亚,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纳粹党1933年1月上台后即制定扩张计划,企图首先在中欧建立“大德意志”,继而击败法苏,夺取欧陆霸权,最后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为冲破凡尔赛体系,德国于同年10月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有关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增加军费,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扩军;1936年3月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派兵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同年10月与意大利签订《德意轴心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德、意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1927年6~7月,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先夺“满蒙”,后取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1933年3月退出国际联盟。1936年3月标志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后,于8月在五相会议上确立保证其东亚大陆地位以及向南洋扩张的战略目标,把中、苏、美、英等列为假想敌国。日本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见《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先后发动的局部战争,是它们走向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4.“绥靖政策”的鼓动
“绥靖政策”一般的解释是:西方列强为防止战火烧到自己头上,以牺牲弱小国家为代价换取自身的苟安。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3.5万德军奉命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当时的德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与驻扎在莱茵河对岸的法军有很大差距,但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战面前畏缩不前,英国政府又采取“超然”态度,希特勒挑战《凡尔赛和约》的第一个动作得逞了。随后,德军入侵奥地利的整个过程进行得出奇的顺利,使希特勒摸透了“绥靖主义”者的底牌。而《慕尼黑协定》中有关德与捷克斯洛伐克的不作为更是‘绥靖主义‘直接体现,但这种不作为的“绥靖政策”的苦果终于砸到了绥靖者自己的头上, 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5.希特勒个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
希特勒是反社会主义、反犹太主义、泛日耳曼民族主义、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的信奉者。1923年11月8号,希特勒发动了啤酒馆政变,虽然是以失败告终,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借此写成了《我的奋斗》这本书,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希特勒在他这本书说,必须同法国一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德国与法国的矛盾,提高德国的国家地位;第二个就是未来的生存观。德国未来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是在东方,就是东欧地区。他说德国必须再次沿着古代条顿骑士团的道路向俄国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他说,当不能用和平的手段解决的时候,那么就用拳头说话。通篇是“扩张”。沿着这两个主张,就是“扩张”。而经济危机给了他宣扬个人政治主张的契机,并最终赢得多数人民的支持。
《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 (协约国)对战败国 (同盟国)的和约,其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大量的赔款,七分之一的土地,十分之一的人口全部失去了,列宁把它叫对德国进行敲骨裂髓的盘剥。这样,德国的社会矛盾就非常尖锐,非常大。;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2.经济危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
二战的爆发有其社会根源,那就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国内外的矛盾,经济危机是二次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发展不平衡,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发展比较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长,英法美等过则先后出现停滞局面。1929年和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摆脱经济、政治和社会危机,德、意、日法西斯统治的国家走上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并逐渐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因为经济危机爆发使得各个列强拼命瓜分殖民地,输出商品,而德国受《凡尔赛条约》限制,不能发展军备,又没有殖民地,国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是希特勒的宣传和纳粹特点,使得德国民众和统治者此产阶级地主们都选择了希特勒。
3.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德,日法西斯上台,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对外侵略扩张。
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意大利法西斯党1922年10月上台后, 为建立横跨地中海、红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大意大利帝国”,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于1931年征服利比亚,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纳粹党1933年1月上台后即制定扩张计划,企图首先在中欧建立“大德意志”,继而击败法苏,夺取欧陆霸权,最后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为冲破凡尔赛体系,德国于同年10月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有关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增加军费,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扩军;1936年3月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派兵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同年10月与意大利签订《德意轴心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德、意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1927年6~7月,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先夺“满蒙”,后取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1933年3月退出国际联盟。1936年3月标志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后,于8月在五相会议上确立保证其东亚大陆地位以及向南洋扩张的战略目标,把中、苏、美、英等列为假想敌国。日本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见《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先后发动的局部战争,是它们走向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4.“绥靖政策”的鼓动
“绥靖政策”一般的解释是:西方列强为防止战火烧到自己头上,以牺牲弱小国家为代价换取自身的苟安。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3.5万德军奉命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当时的德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与驻扎在莱茵河对岸的法军有很大差距,但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战面前畏缩不前,英国政府又采取“超然”态度,希特勒挑战《凡尔赛和约》的第一个动作得逞了。随后,德军入侵奥地利的整个过程进行得出奇的顺利,使希特勒摸透了“绥靖主义”者的底牌。而《慕尼黑协定》中有关德与捷克斯洛伐克的不作为更是‘绥靖主义‘直接体现,但这种不作为的“绥靖政策”的苦果终于砸到了绥靖者自己的头上, 1939年9月1日,德军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英国和法国被迫仓促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5.希特勒个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
希特勒是反社会主义、反犹太主义、泛日耳曼民族主义、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的信奉者。1923年11月8号,希特勒发动了啤酒馆政变,虽然是以失败告终,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借此写成了《我的奋斗》这本书,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希特勒在他这本书说,必须同法国一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德国与法国的矛盾,提高德国的国家地位;第二个就是未来的生存观。德国未来的生存空间,生存空间是在东方,就是东欧地区。他说德国必须再次沿着古代条顿骑士团的道路向俄国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他说,当不能用和平的手段解决的时候,那么就用拳头说话。通篇是“扩张”。沿着这两个主张,就是“扩张”。而经济危机给了他宣扬个人政治主张的契机,并最终赢得多数人民的支持。
展开全部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因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仿佛转眼间,距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过了60年。回顾历史,分析这场人类社会经历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祸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在法国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签订投降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协约国集团于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华盛顿先后召开了国际会议,讨论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终建立了战后初期的国际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德国问题。许多人认为:协约国不承认德国的大国地位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因此,当时许多欧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够处理好这一问题,就可以使欧洲避免另一场战争。但是,英、法、美三国操纵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在处置德国时采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国丧失了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国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从而背离了制定这一条约的初衷。
一纸和约真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问题吗?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余年,无论协约国集团在处置德国问题时怎样大发仁慈,都难以改变德国老百姓心中约定俗成的基本认识:战争赔款是德国贫困的根源。不管是濒于破产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师,还是失业的工人,都把他们贫困的原因归咎于战争赔款。在德国人看来,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普鲁士占领了100多年的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联盟和波兰共同管辖)成为了自由市,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同德国本土分割开,德国丧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这一切带给德国的只有贫弱和苦难。德国人认为,摆脱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凡尔赛和约》。此时,大多数德国人心中想的只是:复仇!复仇!复仇!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德国人这种急于报复的极端民族主义心理,因而轻易上台执政。
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没有获得他想要的特权,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奥兰多回国后政府倒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要国家日本,其膨胀野心也与华盛顿会议上处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殖民地、重新划分远东政治格局有关。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不客气地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赃不均的产物,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孕育的畸形儿!
姑息养奸 法西斯泛滥世界
20世纪30年代,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以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束,中间穿插着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这十年中,世界从烽火点点到硝烟成片,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普遍幻想今后永远不会再有另一场世界大战了,饱受战争之苦的欧洲各国“和平主义”思想过度泛滥。“和风”劲吹之下,欧洲各国大规模裁军,对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于防范,形成了它得以壮大的外部条件。同时,英、法、美等国家对于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径不闻不问、姑息养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滥世界,成为危害人类和平的重大隐患。
1933年,和平的热望鼓动着大多数英国人,法国人则在德法边境修筑了蜿蜒几百公里的马其诺防线,并在德国东部联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组成制约德国的“小协约国”集团,自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永享太平了。与此同时,纳粹党执政后的德国却在悄然重整军备,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并秘密发展被《凡尔赛和约》禁止的空军和坦克部队。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国家也争相扩军备战,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将希望寄托在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身上,希望由“国联”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国联”虽然高举“道义”的大旗,但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却裁而不制。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列强要维持与日本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若翻翻历史书就会发现,它们中哪一个没有过类似侵略行径呢?此时,被世界舆论寄以厚望的美国罗斯福政府又埋头于“新政”,不愿涉足国际事务,这无异于鼓励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
国际联盟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开了一个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这之后,法西斯国家摸到了“绥靖政策”的脉搏,在世界各地频繁侵略,最终将世界推入了大战的深渊!
“绥靖政策”将世界推入大战
希特勒上台伊始,恰逢德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中。凭借手下能臣沙赫特(时任德国经济部长)的经济才能,德国的经济实力几乎发挥出了全部的潜能。但是,饱受《凡尔赛和约》制裁的德国军队早已不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了。甚至到了大战爆发的1939年,德国人还根本没有为一场长时间的战争做好充足的准备。
那么,是什么力量导致法西斯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冒险孤注一掷,但又不断得手,从而将整个世界拖入一场几乎灭绝人类的世界大战中去呢?答案是:“绥靖政策”。
什么是“绥靖政策”?一般的解释是:西方列强为防止战火烧到自己头上,以牺牲弱小国家为代价换取自身的苟安。
如果没有此时英法等世界主要国家所奉行的“绥靖主义”,希特勒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政客、一个跳梁小丑而已。那么,英法等国是如何“绥靖”希特勒的?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3.5万德军奉命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当时的德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与驻扎在莱茵河对岸的法军有很大差距,因此希特勒在入侵之前还下了这样的命令:一旦遇到法军的抵抗就立刻撤退!但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战面前畏缩不前,英国政府又采取“超然”态度,使得希特勒顺利度过了“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希特勒挑战《凡尔赛和约》的第一个动作得逞了。
同年年底,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意大利宣布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1938年3月,奥地利总理舒士尼格与国内民族主义者矛盾激化。11日晚8时,纳粹党人赛斯·因夸特在德国的支持下就任奥地利总理。当晚9时10分,赛斯·因夸特发出电报,请求德国援助。但希特勒早在当晚8时45分就已命令德军进军奥地利。3月13日,奥地利正式并入德国。其实,当时德军在入侵之前根本没有做好作战准备,其车辆有70%在路上抛了锚。
德奥合并,更准确地说是德奥合并的方法和结果,使希特勒摸透了“绥靖主义”者的底牌,使他在通往大战的路上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德军入侵奥地利的整个过程进行得出奇的顺利,以至于希特勒本人也被这种胜利的情绪所感染。
在这之后,他以在民族问题上处理不当为由,抓住捷克斯洛伐克不放,迫使捷给予其境内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以“自治”。拥有几十个师、数十万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装备还是比较精良的,其战斗力足以抵抗德国军队的入侵。但这支雄师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压力下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1938年9月15日,英国首相张伯伦生平第一次乘飞机出行,赶赴希特勒在慕尼黑郊外的别墅伯希特斯加登。根据会议记录,张伯伦没有问过能否保持一个领土完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也没有问过这对西方列强会产生什么样的战略影响,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整,就拍板把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了希特勒。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慕尼黑会议上的另一个“绥靖主义”者。在9月18日的会议上,法国总理达拉第力图使英国人相信:希特勒是个诚实办事的人,他在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居住地之后,绝不会再寻求其他非德意志人居住的领土。张伯伦则说:“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现在向他们提出的建议并确定不会同时发生军事政变的话,英王陛下政府准备参加拟议中的保证。”达拉第的一句话把英国推进了世界大战,而张伯伦的一句话又把捷克斯洛伐克投入了民族苦难的深渊。
9月29日,张伯伦与达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举行了四国首脑会议,正式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协定签字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张伯伦和达拉第向他们宣布协定的内容,还告诉他们:“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决词”。
返回伦敦,面对机场上欢呼雀跃的人群,张伯伦不禁高喊:这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将伟大的和平从欧洲大陆带回!
但是,没过多久,法西斯的炸弹就落到了他们的头上。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同日对英美宣战,大战真正具有了世界规模。“绥靖政策”的苦果终于砸到了绥靖者自己的头上。
参考资料:http://www.chinesewiki.org/wiki/user1/71/archives/2005/5579.html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不宣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仿佛转眼间,距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过了60年。回顾历史,分析这场人类社会经历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是如何爆发的,对今天的世界有着非常重大的借鉴意义。认真吸取历史的教训,人类才能真正避免再次走入战争的深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埋下祸根
1918年11月11日,德国与协约国在法国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签订投降协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协约国集团于1919年和1922年在巴黎和华盛顿先后召开了国际会议,讨论重建战后国际秩序的问题。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终建立了战后初期的国际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德国问题。许多人认为:协约国不承认德国的大国地位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因此,当时许多欧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只要能够处理好这一问题,就可以使欧洲避免另一场战争。但是,英、法、美三国操纵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在处置德国时采取了“以暴治暴”的方法,使德国丧失了1/8的领土和1/10的人口,在德国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从而背离了制定这一条约的初衷。
一纸和约真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问题吗?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二十余年,无论协约国集团在处置德国问题时怎样大发仁慈,都难以改变德国老百姓心中约定俗成的基本认识:战争赔款是德国贫困的根源。不管是濒于破产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师,还是失业的工人,都把他们贫困的原因归咎于战争赔款。在德国人看来,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普鲁士占领了100多年的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国际联盟和波兰共同管辖)成为了自由市,波兰走廊把东普鲁士同德国本土分割开,德国丧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这一切带给德国的只有贫弱和苦难。德国人认为,摆脱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凡尔赛和约》。此时,大多数德国人心中想的只是:复仇!复仇!复仇!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出现恰恰迎合了德国人这种急于报复的极端民族主义心理,因而轻易上台执政。
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首相奥兰多没有获得他想要的特权,一怒之下拂袖而去。奥兰多回国后政府倒台。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主要国家日本,其膨胀野心也与华盛顿会议上处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殖民地、重新划分远东政治格局有关。因此,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不客气地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本身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分赃不均的产物,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孕育的畸形儿!
姑息养奸 法西斯泛滥世界
20世纪30年代,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以1939年纳粹德国侵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结束,中间穿插着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内战,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这十年中,世界从烽火点点到硝烟成片,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世界大战的深渊。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普遍幻想今后永远不会再有另一场世界大战了,饱受战争之苦的欧洲各国“和平主义”思想过度泛滥。“和风”劲吹之下,欧洲各国大规模裁军,对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可能造成的危害疏于防范,形成了它得以壮大的外部条件。同时,英、法、美等国家对于德、意、日在全世界的侵略行径不闻不问、姑息养奸,使得法西斯毒瘤泛滥世界,成为危害人类和平的重大隐患。
1933年,和平的热望鼓动着大多数英国人,法国人则在德法边境修筑了蜿蜒几百公里的马其诺防线,并在德国东部联合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组成制约德国的“小协约国”集团,自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永享太平了。与此同时,纳粹党执政后的德国却在悄然重整军备,恢复普遍义务兵役制,并秘密发展被《凡尔赛和约》禁止的空军和坦克部队。意大利和日本这两个法西斯国家也争相扩军备战,磨刀霍霍,准备大干一场。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政府一面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一面将希望寄托在英法主导的国际联盟身上,希望由“国联”出面制裁日本。英法把持的“国联”虽然高举“道义”的大旗,但对日本的侵略行径却裁而不制。这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列强要维持与日本的经贸关系,另一方面,若翻翻历史书就会发现,它们中哪一个没有过类似侵略行径呢?此时,被世界舆论寄以厚望的美国罗斯福政府又埋头于“新政”,不愿涉足国际事务,这无异于鼓励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
国际联盟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开了一个既可悲又可怕的先例。在这之后,法西斯国家摸到了“绥靖政策”的脉搏,在世界各地频繁侵略,最终将世界推入了大战的深渊!
“绥靖政策”将世界推入大战
希特勒上台伊始,恰逢德国陷入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之中。凭借手下能臣沙赫特(时任德国经济部长)的经济才能,德国的经济实力几乎发挥出了全部的潜能。但是,饱受《凡尔赛和约》制裁的德国军队早已不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了。甚至到了大战爆发的1939年,德国人还根本没有为一场长时间的战争做好充足的准备。
那么,是什么力量导致法西斯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冒险孤注一掷,但又不断得手,从而将整个世界拖入一场几乎灭绝人类的世界大战中去呢?答案是:“绥靖政策”。
什么是“绥靖政策”?一般的解释是:西方列强为防止战火烧到自己头上,以牺牲弱小国家为代价换取自身的苟安。
如果没有此时英法等世界主要国家所奉行的“绥靖主义”,希特勒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政客、一个跳梁小丑而已。那么,英法等国是如何“绥靖”希特勒的?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3.5万德军奉命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当时的德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与驻扎在莱茵河对岸的法军有很大差距,因此希特勒在入侵之前还下了这样的命令:一旦遇到法军的抵抗就立刻撤退!但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战面前畏缩不前,英国政府又采取“超然”态度,使得希特勒顺利度过了“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希特勒挑战《凡尔赛和约》的第一个动作得逞了。
同年年底,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意大利宣布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1938年3月,奥地利总理舒士尼格与国内民族主义者矛盾激化。11日晚8时,纳粹党人赛斯·因夸特在德国的支持下就任奥地利总理。当晚9时10分,赛斯·因夸特发出电报,请求德国援助。但希特勒早在当晚8时45分就已命令德军进军奥地利。3月13日,奥地利正式并入德国。其实,当时德军在入侵之前根本没有做好作战准备,其车辆有70%在路上抛了锚。
德奥合并,更准确地说是德奥合并的方法和结果,使希特勒摸透了“绥靖主义”者的底牌,使他在通往大战的路上走出了关键的一步。德军入侵奥地利的整个过程进行得出奇的顺利,以至于希特勒本人也被这种胜利的情绪所感染。
在这之后,他以在民族问题上处理不当为由,抓住捷克斯洛伐克不放,迫使捷给予其境内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以“自治”。拥有几十个师、数十万人的捷克斯洛伐克军队装备还是比较精良的,其战斗力足以抵抗德国军队的入侵。但这支雄师在英法“绥靖政策”的压力下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1938年9月15日,英国首相张伯伦生平第一次乘飞机出行,赶赴希特勒在慕尼黑郊外的别墅伯希特斯加登。根据会议记录,张伯伦没有问过能否保持一个领土完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也没有问过这对西方列强会产生什么样的战略影响,甚至根本没有考虑过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完整,就拍板把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了希特勒。当然,人们也不会忘记慕尼黑会议上的另一个“绥靖主义”者。在9月18日的会议上,法国总理达拉第力图使英国人相信:希特勒是个诚实办事的人,他在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人居住地之后,绝不会再寻求其他非德意志人居住的领土。张伯伦则说:“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现在向他们提出的建议并确定不会同时发生军事政变的话,英王陛下政府准备参加拟议中的保证。”达拉第的一句话把英国推进了世界大战,而张伯伦的一句话又把捷克斯洛伐克投入了民族苦难的深渊。
9月29日,张伯伦与达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举行了四国首脑会议,正式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协定签字之后,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张伯伦和达拉第向他们宣布协定的内容,还告诉他们:“这是无权上诉和不能修改的判决词”。
返回伦敦,面对机场上欢呼雀跃的人群,张伯伦不禁高喊:这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将伟大的和平从欧洲大陆带回!
但是,没过多久,法西斯的炸弹就落到了他们的头上。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同日对英美宣战,大战真正具有了世界规模。“绥靖政策”的苦果终于砸到了绥靖者自己的头上。
参考资料:http://www.chinesewiki.org/wiki/user1/71/archives/2005/5579.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简单来说 :
一战是欧洲几大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
二战是因为一战战败国之一的德国,不满与一战签订一系列条约而引发的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64a8c65cc7a41043faf2c07b.html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79b6349be4707cb5c9eaf4aa.html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2a760ad1dac0d4d3572c84f8.html
一战是欧洲几大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
二战是因为一战战败国之一的德国,不满与一战签订一系列条约而引发的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64a8c65cc7a41043faf2c07b.html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79b6349be4707cb5c9eaf4aa.html
http://hi.baidu.com/007cn/blog/item/2a760ad1dac0d4d3572c84f8.html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各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严重不平衡,加之2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些危机.--------这是根本的原因。
由于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影响,意、德、日先后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肆无忌惮,逐渐导致了大战的爆发。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939年9月一日,德国进攻波兰,接着英法对德宣战,标志这二战的爆发。~
由于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影响,意、德、日先后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外侵略扩张,肆无忌惮,逐渐导致了大战的爆发。
英法美的绥靖政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1939年9月一日,德国进攻波兰,接着英法对德宣战,标志这二战的爆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2013·鄂州)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个第二战场是相对于苏德战场来说的。
(2014·孝感)70年前的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00年前的6月28日,萨拉热寓事件引爆了“一战”。回顾这两次世界大战,我们应该明白:
①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决定退出一战,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短暂的发展春天。
③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2017·鄂州)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战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一战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性,是非正义的。而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
(2014·孝感)70年前的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100年前的6月28日,萨拉热寓事件引爆了“一战”。回顾这两次世界大战,我们应该明白:
①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二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决定退出一战,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短暂的发展春天。
③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冷战”两极格局。
(2017·鄂州)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原因都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客观上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战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一战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性,是非正义的。而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