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是如何评价宋太宗赵光义的?
宋太宗赵光义本是读书人,从小喜欢读书,与他的哥哥赵匡胤不同。赵匡胤是个从基层练起的武夫,书虽然也读一点,但读得不多,不拼爹,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做到后周的军事高官。赵光义读书食古不化,年轻时军事磨练太少,20岁就眼界定型,严重限制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眼光。
赵光义继位时,其兄赵匡胤经过生前努力,江山大半归于统一。赵光义取得政权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此时与宋对立的只剩下契丹(辽)与西夏和北汉。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赵光义先派大将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赵光义也御驾亲征,宋军击退辽国援兵,灭亡北汉,终于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统全国。
尔后,赵光义不顾众臣反对,想趁伐取北汉胜利之势,企图突袭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随之马不停蹄督率宋军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北伐初期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取得一些胜利,然而,自鸣得意的赵光义一不了解敌情,二不爱护作战将士,三不合理布暑,四不顾将士疲惫。将士久攻幽州城池不下,己经疲敝懈怠,赵光义仍强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结果陷入契丹军的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夹击包围之中,宋军无力抵御全线溃败。赵光义受伤中箭匹马逃奔,与队伍失散,由于天色昏暗,不明路径,马陷于泥淖之中,正在危难之际,恰遇上杨继业押运粮草到此,杨业、杨延朗将太宗救起,并杀退辽军追兵,让太宗换乘驴车仓皇撤离,第一次北伐失败。
再次北伐,赵光义自诩高明,刚愎自用,再加上为了控制军队,亲自拟定发明了自以为是的“平戎万全阵图‘’。结果严重束缚住了前线将帅手脚。将领们在得到阵图后都会伤心地预知此战必死。这还不够,赵光义还喜欢遥控指挥,曹彬的东路军后援粮草均接济不上,孤军深入辽境,不通军机的赵光义仍严辞责令其急进,圣命难违,曹彬只好孤军犯险。辽军一看诱敌深入成功,开始设伏钳攻宋军,使曹彬大败于歧沟关,吃掉了东路军之后,辽军转而集中优势兵力反攻宋军。西路军杨业也由于孤军奋进,后方无援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擒,最后守节而死。
在军事方面,赵光义远不及其兄赵匡胤,赵匡胤出身行伍,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战场实践经验,而赵光义则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再加上本身的自作聪明,终将赵匡胤培植的精兵良将损失殆尽,从此对辽作战被迫采取守势。他曾用政治和军事手段企图消灭西夏也没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