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什么意思?
1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在现代,臭皮匠就是指的普通人,指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长处,不要妄自菲薄。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在现代,臭皮匠就是指的普通人,指普通人也有自己的长处,不要妄自菲薄。
展开全部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俗语,意思是说,诸葛亮虽然足智多谋,但是,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加在一起,人多力量大,依靠集思广益,发挥出的作用,完全抵得上诸葛亮一个人。
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一个人即使再有能耐,他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瞧群众的力量,每个人奉献一点智慧,依靠积少成多,众志成城,一群普通人也能干出让人惊叹的大事。
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一个人即使再有能耐,他的智慧和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瞧群众的力量,每个人奉献一点智慧,依靠积少成多,众志成城,一群普通人也能干出让人惊叹的大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实际上原来的说法是
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也就是说即使是几个一般的将领
在一起商议之后,也能够和诸葛亮相比
谚语里只是使用了谐音
弄成了臭皮匠
来表示团结力量大
实际上原来的说法是
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也就是说即使是几个一般的将领
在一起商议之后,也能够和诸葛亮相比
谚语里只是使用了谐音
弄成了臭皮匠
来表示团结力量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一个文化术语。指的是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意思是说人多了集思广益也是可以的等同于一个聪明人的,三个说的是人数多,臭皮匠指的是一般人不是特别厉害的大人物,诸葛亮指的是这个人特别聪明,特别厉害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