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古诗的体裁
中国古代的诗歌体裁很广,我们可以按时间线索分为几个大类:
1、诗经体。黄河流域的诗歌,它有风、雅、颂等不同的体裁,后来形成了狭义古诗的形式。
2、楚辞体。长江流域的诗歌,以《离骚》为代表,故称为“骚体诗”。
春秋战国以前,主要是这两类,因“风”代表诗经,“骚”代表楚辞,故而有“风骚”一说。
3、狭义的古诗。它是相对于唐代的近体诗而言的,是诗经楚辞以后出现的诗歌,涵盖所有的诗歌体裁。如乐府、南北朝民歌,以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其中包括依靠音乐形式存在的唱词。
4、近体诗。唐代定型的格律诗,如律诗和绝句。
5、词曲等形式的诗歌。它们是从音乐唱词发展而来的。如宋词元曲。
以上这些分类中,各自都有不同的体裁。如:近体诗有平起、仄起、首句入韵或不入韵的区别;词有千余种不同的词牌和格式。
古诗的体裁
1、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而言,一般指唐以前出现的诗歌,又称古诗、古风。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句式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均可;不讲究平仄、对仗;押韵较宽,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广义的古体诗包括四言诗、乐府诗;狭义的则仅指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分别叫做“五古”、“七古”。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亦称“今体诗”。因在音韵、格律方面有严格要求,故又称“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主要特点是:字句规定严格,讲究对仗,注意声韵平仄。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二、三句)、颈联(四、五句)和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古诗体裁有答: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用韵较为自由近体诗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③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