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记得我看过一本小说书,上面有个故事最让我有感触,大致是如下:有个小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小孩子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蜕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蝴蝶没有靠着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着别人的帮助出蛹的。不会自立也就无法在世上生活,那自立又是什么呢?
所谓自立,是指人具有独立的生活本领,不依靠别人,而凭自己的劳动自理生活。同时自立也是一种思想表现,独立思考,独立抉择,不倚仗长辈和别人。就如郑板桥临死前给儿子写的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他的意思就是要自己的儿子做一个自立的人。而不象攀在篱笆墙上的藤萝,它们枝枝蔓蔓,互相勾连,极力往上攀,结成了一张网,构成了一堵墙。看起来牢不可破,坚不可摧。实际上假如没有它攀援的支架,就凭着自己又细又长的身躯,它能挺得住吗?所以在人们眼里它只不过是用来编篱笆的藤条,是成不了大材的,一旦支架倒下,藤萝立即扫地。相反,青松因它的独立自持而受到世人的青睐。
在我国,青年能自立者很少,也许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惯有关。人们总是习惯于有饭同吃,有屋同住,有衣同穿。儿女们守着父母不放,甚至发展到依靠父母有藤萝编织的“关系网”极力向上爬。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正一柱香。只有争这一口气,才能体现人的价值。
而在外国,特别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立成了一种不成问的法律。只要子女满18周岁,就都自觉离开父母,出外自谋职业,自己的生活境况再坏也不回到原来的家庭,他们把离开家后再回来当作一种耻辱。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发展自立意识已成为了一种趋势。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我们该做独立自持的青松,而不能做胡搅蛮缠的藤萝。
正如刚才所说,蝴蝶也是需要在出蛹前的这段时间里自生自立,经过“残酷”的磨难后,才展开坚硬的翅膀,飞向蓝天。可这位小孩却在蝴蝶还未自生其力就去“帮助”它出蛹,使得蝴蝶无法在出蛹的磨难当中“取得正果”,最终亡于那帮助自己成长的“好心人”之手。
总之是一句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必须在蛹中痛苦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
夜幕降临,同学们背着可爱的大书包,三五成群,连蹦带跳地回到家里。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有的谈天说地,有的欢呼雀跃,有的哈哈大笑地络绎不绝地从我身旁走过,风中还夹着朗朗的欢声笑语呢! 唯独一个寂寞的身影仍留在寒风之中——那就是我。万家灯火通明,饭香扑鼻,陪伴我的只有冷冰冰的花坛石凳,垂头低脑的小草和暗淡的路灯。爸爸!爸爸!快来接我回家吧!我焦急而又耐心地再次看手表,六时十分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那渐渐稀少的车辆,多么盼望爸爸骑着威风凛凛的摩托车出现在我面前,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爸爸,您的工作总是那么忙碌,每天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地工作,您不但忘记自己,也忘记了正在学校等待你的女儿。爸爸,我常常对您说:“爸爸,您让我自己骑自行车回去吧,您的工作总是怎么做也做不完,还要东奔西跑到学校来接我,让我自己回家吧!”而您总是笑嘻嘻地爽朗地回答我:“好吧!”每次,每次当你答应我后,当我兴高采烈地准备“行装”时,“不行!不行!太危险了!我放心不下!”妈妈总会事不宜迟地出现了,严厉的目光盯得我和爸爸紧紧的,顿时我的心犹如晴天霹雳,妈妈再次伤透了我的心。妈妈,我多么想对您说:“我今年已经12岁了,已经长大了,我是懂事的孩子,我会注意的!妈妈,让我自己回家吧!”我深深体会到妈妈十分关心我,疼爱我,担心我年纪还小,应付不了马路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车辆,我深深体会到妈妈对我的伟大的母爱,但我已经是12岁的少年,比妈妈高出一大截,到达了锻炼自强自立的年龄。记得我曾在《少先队员》上看见一个年仅九岁的小记者马宇歌同学从小自强自立,四岁就独自上幼儿园,是幼儿园里唯一不要父母接送的小朋友,她因此成为幼儿园里唯一被“立档”有个人成长史文字记录的孩子。我多么羡慕、钦佩她啊……想到这里,我只好再一次强忍着把话儿硬咽回肚子里去。 今天放学后,我又孤独一人坐在花坛边经受着刺骨的寒风,我披着那件单薄的风衣,一双正在艰难地、一笔一画地写作业的手已经僵硬得再也动不了。爸爸还在忘我地工作,我多么盼望能自己回家,我多么不希望爸爸还要来接我,我实在忍不住了!妈妈,我对您说:“让我自己回家吧!我需要自强自立,我不要孤独和寂寞!”
尝试自立
我尝试过自立,虽然出过许多错,但是没有错误就长不大。
记得三年级时,妈妈常说我这不行那不行,就拿早上来说,我经常磨磨蹭蹭,所以每天就像机器人一样听妈妈的指令,“刷牙,洗脸,去吃饭,背书包,赶快去上学。”有一次,我跟妈妈说:“妈,你能不能不把我当成机器人,要不以后我就只会学习了。”妈妈说:“行,我一个月内不会去整理你的屋子,起床刷牙洗脸我都不管,我看看你能不能自己干好。要是可以,我就教你做饭。”我高兴得不得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果真不管了,只是做好了早饭。我自己起了床,一看表,天哪!已经七点二十了。我赶紧穿上衣服去吃饭,幸亏速度快,侥幸没迟到。第三天,妈妈同样只是做好了早饭,没叫我起床。可我在前一天晚上了闹表。七点时,闹表响了起来,我立刻起床,还有充足的时间整理桌子,收拾床,从从容容地吃完早饭,不急不慌地背起书包去学校。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妈妈说:“真不错,没想到你能做得这样好。”我着急地说:“那你什么时候教我做饭呀?”“你现在就去买点菜,回来我教你。”
我去了楼下的菜市场,我学着平时妈妈砍价的样子去砍价。我跟一个摊主说:“白菜一斤多少钱?”他说:“3元。”我说:“2元行吗?”“不行。”然后我就准备去另一个摊儿。刚一抬腿就听见“2元给你吧,小朋友。”我高兴地买了一棵大白菜回家。
一进家门,妈妈好像知道刚才的一幕似的,问我:“白菜是3元买的还是2元买的?”我得意洋洋地说:“2元。”妈妈高兴地夸奖我说:“嘿!什么都难不住你。”接着,我就学洗菜,我照着妈妈的样子先用手搓洗白菜叶的一面,又耐心地洗另一面。然后是学切菜,最后最激动人心的是上锅炒。吃着自己炒地菜,觉得比妈妈做的还香。虽然我的手被烫了一下,可这是我光彩的错误。
自那以后,我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自己去做很多的事,每次尝试了新的事情,我心里都会觉得美滋滋的。虽然中间有许多错误,但是,那是不可缺少的“错误”呀!我是在逐渐学会自立。
参考资料: http://attach.etiantian.com/staticpages/study/service/articleFree/article_8437126.htm
可为什么会这样呢?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蝴蝶没有靠着自己的力量,而是依靠着别人的帮助出蛹的。不会自立也就无法在世上生活,那自立又是什么呢?
所谓自立,是指人具有独立的生活本领,不依靠别人,而凭自己的劳动自理生活。同时自立也是一种思想表现,独立思考,独立抉择,不倚仗长辈和别人。就如郑板桥临死前给儿子写的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他的意思就是要自己的儿子做一个自立的人。而不象攀在篱笆墙上的藤萝,它们枝枝蔓蔓,互相勾连,极力往上攀,结成了一张网,构成了一堵墙。看起来牢不可破,坚不可摧。实际上假如没有它攀援的支架,就凭着自己又细又长的身躯,它能挺得住吗?所以在人们眼里它只不过是用来编篱笆的藤条,是成不了大材的,一旦支架倒下,藤萝立即扫地。相反,青松因它的独立自持而受到世人的青睐。
在我国,青年能自立者很少,也许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惯有关。人们总是习惯于有饭同吃,有屋同住,有衣同穿。儿女们守着父母不放,甚至发展到依靠父母有藤萝编织的“关系网”极力向上爬。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正一柱香。只有争这一口气,才能体现人的价值。
而在外国,特别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立成了一种不成问的法律。只要子女满18周岁,就都自觉离开父母,出外自谋职业,自己的生活境况再坏也不回到原来的家庭,他们把离开家后再回来当作一种耻辱。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发展自立意识已成为了一种趋势。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我们该做独立自持的青松,而不能做胡搅蛮缠的藤萝。
正如刚才所说,蝴蝶也是需要在出蛹前的这段时间里自生自立,经过“残酷”的磨难后,才展开坚硬的翅膀,飞向蓝天。可这位小孩却在蝴蝶还未自生其力就去“帮助”它出蛹,使得蝴蝶无法在出蛹的磨难当中“取得正果”,最终亡于那帮助自己成长的“好心人”之手。
总之是一句话: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蝶必须在蛹中痛苦挣扎,直到它的双翅强壮了,才会破蛹而出。
夜幕降临,同学们背着可爱的大书包,三五成群,连蹦带跳地回到家里。凛冽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同学们有的谈天说地,有的欢呼雀跃,有的哈哈大笑地络绎不绝地从我身旁走过,风中还夹着朗朗的欢声笑语呢! 唯独一个寂寞的身影仍留在寒风之中——那就是我。万家灯火通明,饭香扑鼻,陪伴我的只有冷冰冰的花坛石凳,垂头低脑的小草和暗淡的路灯。爸爸!爸爸!快来接我回家吧!我焦急而又耐心地再次看手表,六时十分了!我目不转睛地注视那渐渐稀少的车辆,多么盼望爸爸骑着威风凛凛的摩托车出现在我面前,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爸爸,您的工作总是那么忙碌,每天起早贪黑、勤勤恳恳地工作,您不但忘记自己,也忘记了正在学校等待你的女儿。爸爸,我常常对您说:“爸爸,您让我自己骑自行车回去吧,您的工作总是怎么做也做不完,还要东奔西跑到学校来接我,让我自己回家吧!”而您总是笑嘻嘻地爽朗地回答我:“好吧!”每次,每次当你答应我后,当我兴高采烈地准备“行装”时,“不行!不行!太危险了!我放心不下!”妈妈总会事不宜迟地出现了,严厉的目光盯得我和爸爸紧紧的,顿时我的心犹如晴天霹雳,妈妈再次伤透了我的心。妈妈,我多么想对您说:“我今年已经12岁了,已经长大了,我是懂事的孩子,我会注意的!妈妈,让我自己回家吧!”我深深体会到妈妈十分关心我,疼爱我,担心我年纪还小,应付不了马路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行人和车辆,我深深体会到妈妈对我的伟大的母爱,但我已经是12岁的少年,比妈妈高出一大截,到达了锻炼自强自立的年龄。记得我曾在《少先队员》上看见一个年仅九岁的小记者马宇歌同学从小自强自立,四岁就独自上幼儿园,是幼儿园里唯一不要父母接送的小朋友,她因此成为幼儿园里唯一被“立档”有个人成长史文字记录的孩子。我多么羡慕、钦佩她啊……想到这里,我只好再一次强忍着把话儿硬咽回肚子里去。 今天放学后,我又孤独一人坐在花坛边经受着刺骨的寒风,我披着那件单薄的风衣,一双正在艰难地、一笔一画地写作业的手已经僵硬得再也动不了。爸爸还在忘我地工作,我多么盼望能自己回家,我多么不希望爸爸还要来接我,我实在忍不住了!妈妈,我对您说:“让我自己回家吧!我需要自强自立,我不要孤独和寂寞!”
尝试自立
我尝试过自立,虽然出过许多错,但是没有错误就长不大。
记得三年级时,妈妈常说我这不行那不行,就拿早上来说,我经常磨磨蹭蹭,所以每天就像机器人一样听妈妈的指令,“刷牙,洗脸,去吃饭,背书包,赶快去上学。”有一次,我跟妈妈说:“妈,你能不能不把我当成机器人,要不以后我就只会学习了。”妈妈说:“行,我一个月内不会去整理你的屋子,起床刷牙洗脸我都不管,我看看你能不能自己干好。要是可以,我就教你做饭。”我高兴得不得了。
第二天早上,妈妈果真不管了,只是做好了早饭。我自己起了床,一看表,天哪!已经七点二十了。我赶紧穿上衣服去吃饭,幸亏速度快,侥幸没迟到。第三天,妈妈同样只是做好了早饭,没叫我起床。可我在前一天晚上了闹表。七点时,闹表响了起来,我立刻起床,还有充足的时间整理桌子,收拾床,从从容容地吃完早饭,不急不慌地背起书包去学校。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妈妈说:“真不错,没想到你能做得这样好。”我着急地说:“那你什么时候教我做饭呀?”“你现在就去买点菜,回来我教你。”
我去了楼下的菜市场,我学着平时妈妈砍价的样子去砍价。我跟一个摊主说:“白菜一斤多少钱?”他说:“3元。”我说:“2元行吗?”“不行。”然后我就准备去另一个摊儿。刚一抬腿就听见“2元给你吧,小朋友。”我高兴地买了一棵大白菜回家。
一进家门,妈妈好像知道刚才的一幕似的,问我:“白菜是3元买的还是2元买的?”我得意洋洋地说:“2元。”妈妈高兴地夸奖我说:“嘿!什么都难不住你。”接着,我就学洗菜,我照着妈妈的样子先用手搓洗白菜叶的一面,又耐心地洗另一面。然后是学切菜,最后最激动人心的是上锅炒。吃着自己炒地菜,觉得比妈妈做的还香。虽然我的手被烫了一下,可这是我光彩的错误。
自那以后,我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自己去做很多的事,每次尝试了新的事情,我心里都会觉得美滋滋的。虽然中间有许多错误,但是,那是不可缺少的“错误”呀!我是在逐渐学会自立。
参考资料: http://attach.etiantian.com/staticpages/study/service/articleFree/article_8437126.htm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