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俭的小故事100字左右!!
7个回答
展开全部
范仲淹节俭为儿子办婚事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
有一次,他的儿子范纯仁要办喜事。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脸面孔,说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儿子听了委屈得直掉眼泪,气得转身就走。范仲淹叫住儿子,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呀!不是买不起这些东西,也不是爹舍不得。我是怕你过惯了富贵的日子,以后一旦过得贫穷起来,你吃不了苦呀!再说,正因为我是大官,我们才更应该带头节俭办事才对呀!”听了父亲的话,范纯仁终于冷静下来,修改了清单,从俭地办了婚事。
点评:人由俭朴到奢侈很容易接受,由奢侈再到俭朴就难了。奢侈的行为会把钱财用光,而俭朴的行为则会培养出廉洁的好品德。节俭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都应该提倡节俭、朴素,反对奢侈浪费。随着国家的富强,现在个别地方的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的风气相当严重,青少年绝对不可沾染上这种坏风气,应做一个节俭、朴素的人。
王冕学画
明朝时候,浙江诸暨出了一个有名的画家,叫王冕。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去给地主放牛。
乡里有一所学堂,王冕听到学堂里琅琅的读书声,心里很羡慕。他常常把牛拴在树上,悄悄地走进学堂去听老师讲课,有时还向老师借书来读。有一回,他从学堂听课出来的时候,牛不见了。父亲听说他丢了地主的牛,又生气又害怕,拿起门闩就要打他。王冕吓得逃了出来,躲在一所庙里过夜。夜里,他就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挂在佛像前面的长明灯的光亮,读从学堂里借来的几本破书。
王冕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画画。有一年初夏,在一个雨过天晴的傍晚,王冕到湖边去放牛。这时候,太阳透过白云,照得满湖通红。湖边的山上,青一块,绿一块,十分好看。树叶经雨水洗过,绿得更加可爱。湖里的荷花也开得格外鲜艳,荷叶上的水珠像珍珠似地滚来滚去,真是美丽极了。王冕心里想:要是能把这幅景象画下来,该多好啊!对,我先学着画荷花吧!
王冕他向学生要了几枝破笔,把树叶捣烂,挤出汁水当作绿色的颜料;把红色的石头研成粉末,和水调匀,当作红色的颜料,就坐在湖边上画起荷花来。
起初,王冕画的荷花荷叶,都像长了翅膀要飞似的,一点也不像。可他并不灰心,画一张不像,就再画一张。他一边画,一边对着荷花仔细地琢磨。这样画来画去,琢磨来琢磨去,他画的荷花简直跟湖里长出来的一样,好看极了。
画荷花成功了,他接着学习画山水,画牛马,画人物,到后来,不论画什么东西,他都画得很好。
其他还有:
"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 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李嘉诚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提示】《周易》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周易》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提示】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提示】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提示】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劳动,社会安定,百姓和国家都会随之富足起来。我们现在仍应保持以勤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这样,国家才会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富裕。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提示】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他痛恨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靡费财物,提倡节俭。他到处宣扬自己的观点,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处】李绅《悯农》。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提示】这首诗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提示】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他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宠爱伶人,不思进取,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它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提示】这是唐朝的陆贽给皇帝上书中的话,旨在强调节俭的意义。大至一国,小至一家,量入为出都是重要的理财原则。推而广之,资源和财物总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挥霍。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处】《宋史·范纯仁列传》。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提示】“俭”和“恕”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常用的两个概念。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粮食产量低,几年的丰收才有一年的积蓄,所以特别要节俭。对于官员而言,贪污受贿,不廉洁,往往是因为贪得无厌、迷恋奢侈生活,而俭朴的德行有助于抑制这种过分的欲望,所以,节俭是富国的重要国策,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恕”作为儒家的一种伦理道德范畴,要求以仁爱之心待人。对官员来说,经常能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就一定会得到百姓拥护,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提示】朱柏庐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提倡家庭教育。他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是一部专门教育人们勤俭治家的格言集。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我们的食物和衣裳,都来之不易,要通过种植者、烹饪者、纺织者的许多劳动生产出来,不能轻易浪费。所以,这段话成为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童年时代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入朝为官后,他依然如此。
有一次,他的儿子范纯仁要办喜事。范纯仁对婚礼大操大办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两件稍微好些的衣服,这样于父亲、妻子两边都能说得过去。于是,范纯仁将计划购置的衣服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父亲审定。
谁知范仲淹看过单子,立即板起脸面孔,说道:“婚姻自然是人生大事,但这与节俭有什么矛盾?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奢侈浪费呢?”
儿子听了委屈得直掉眼泪,气得转身就走。范仲淹叫住儿子,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呀!不是买不起这些东西,也不是爹舍不得。我是怕你过惯了富贵的日子,以后一旦过得贫穷起来,你吃不了苦呀!再说,正因为我是大官,我们才更应该带头节俭办事才对呀!”听了父亲的话,范纯仁终于冷静下来,修改了清单,从俭地办了婚事。
点评:人由俭朴到奢侈很容易接受,由奢侈再到俭朴就难了。奢侈的行为会把钱财用光,而俭朴的行为则会培养出廉洁的好品德。节俭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都应该提倡节俭、朴素,反对奢侈浪费。随着国家的富强,现在个别地方的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的风气相当严重,青少年绝对不可沾染上这种坏风气,应做一个节俭、朴素的人。
王冕学画
明朝时候,浙江诸暨出了一个有名的画家,叫王冕。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让他去给地主放牛。
乡里有一所学堂,王冕听到学堂里琅琅的读书声,心里很羡慕。他常常把牛拴在树上,悄悄地走进学堂去听老师讲课,有时还向老师借书来读。有一回,他从学堂听课出来的时候,牛不见了。父亲听说他丢了地主的牛,又生气又害怕,拿起门闩就要打他。王冕吓得逃了出来,躲在一所庙里过夜。夜里,他就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挂在佛像前面的长明灯的光亮,读从学堂里借来的几本破书。
王冕不仅喜欢读书,还喜欢画画。有一年初夏,在一个雨过天晴的傍晚,王冕到湖边去放牛。这时候,太阳透过白云,照得满湖通红。湖边的山上,青一块,绿一块,十分好看。树叶经雨水洗过,绿得更加可爱。湖里的荷花也开得格外鲜艳,荷叶上的水珠像珍珠似地滚来滚去,真是美丽极了。王冕心里想:要是能把这幅景象画下来,该多好啊!对,我先学着画荷花吧!
王冕他向学生要了几枝破笔,把树叶捣烂,挤出汁水当作绿色的颜料;把红色的石头研成粉末,和水调匀,当作红色的颜料,就坐在湖边上画起荷花来。
起初,王冕画的荷花荷叶,都像长了翅膀要飞似的,一点也不像。可他并不灰心,画一张不像,就再画一张。他一边画,一边对着荷花仔细地琢磨。这样画来画去,琢磨来琢磨去,他画的荷花简直跟湖里长出来的一样,好看极了。
画荷花成功了,他接着学习画山水,画牛马,画人物,到后来,不论画什么东西,他都画得很好。
其他还有:
"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 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忧。"——李嘉诚
君子以俭德辟难。
【出处】《周易·否》。
【大意】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
【提示】《周易》含有朴素的辩证思想,有许多地方阐述事物变化的道理。这句话就有辩证的思想。一方面,阐明俭朴的德行有助于防患于未然,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难的时候,特别是在面临物质匮乏的困难时,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难。《周易》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以渡过难关。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出处】《尚书·大禹谟》。
【大意】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
【提示】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的生活却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出处】《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大意】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提示】鲁庄公命人在庙堂的柱子上涂红漆,在椽子上雕花纹,这都是奢侈而不合礼法的事情。大夫御孙劝谏他时,说了这句话,并指出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先人的“大德”中注入了“大恶”,不但不能取悦先人,反而是辱没了他们。可见,古人是从礼的规范和德的大小的高度来看待节俭,而把奢侈浪费看做一种恶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戒奢以俭,不靡费财物,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
【大意】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勤于劳作,财物才不会匮乏。
【提示】这是一句古老的格言。古人明白,只要老百姓辛勤劳动,社会安定,百姓和国家都会随之富足起来。我们现在仍应保持以勤为本的美德,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动,这样,国家才会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富裕。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出处】《墨子·辞过》。
【大意】节俭就会昌盛,淫佚享乐就会败亡。
【提示】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他痛恨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靡费财物,提倡节俭。他到处宣扬自己的观点,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处】李绅《悯农》。
【大意】农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锄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长禾苗的土中。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是这样辛苦得来。
【提示】这首诗语言浅显而内涵深邃。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出处】李商隐《咏史》。
【大意】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
【提示】古往今来,成功的创业者大都经过艰苦奋斗的阶段,所以比较注意勤俭节约。但是对守业者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辛,容易贪图奢侈享乐,最终的命运必然是事业的衰败,国家的灭亡。这是几千年的历史所昭示的真理。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出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大意】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招致自己的灭亡。
【提示】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他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宠爱伶人,不思进取,部下作乱,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中国文化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国家动荡、民不聊生时更是如此。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就是分别从个人与国家的角度强调了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魏征即使在大唐盛世,也规劝皇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以实现长治久安。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司马光《训俭示康》。
【大意】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
【提示】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它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的能力。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出处】《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大意】有计划地索取,有节制地消费,就会常保富足。
【提示】这是唐朝的陆贽给皇帝上书中的话,旨在强调节俭的意义。大至一国,小至一家,量入为出都是重要的理财原则。推而广之,资源和财物总是有限的,不能肆意挥霍。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出处】《宋史·范纯仁列传》。
【大意】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
【提示】“俭”和“恕”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常用的两个概念。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粮食产量低,几年的丰收才有一年的积蓄,所以特别要节俭。对于官员而言,贪污受贿,不廉洁,往往是因为贪得无厌、迷恋奢侈生活,而俭朴的德行有助于抑制这种过分的欲望,所以,节俭是富国的重要国策,也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恕”作为儒家的一种伦理道德范畴,要求以仁爱之心待人。对官员来说,经常能设身处地地为百姓着想,就一定会得到百姓拥护,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朱柏庐《治家格言》。
【大意】即使是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
【提示】朱柏庐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教育家,提倡家庭教育。他的《治家格言》又名《朱子家训》,是一部专门教育人们勤俭治家的格言集。节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首先是尊重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我们的食物和衣裳,都来之不易,要通过种植者、烹饪者、纺织者的许多劳动生产出来,不能轻易浪费。所以,这段话成为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展开全部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可以吗?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可以吗?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毛主席的故事
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苏联。毛泽东下榻于莫斯科郊外姐妹河畔的斯大林别墅,他对软蓬蓬的高级沙发床和鸭绒枕头很不习惯,就让驻苏联大使馆的同志把木板送来了,上面铺上了毛泽东用惯了的旧褥子、白床单,同时摆上了灰毯子、毛巾被、荞麦皮枕头。苏联方面的工作人员对中国人为毛泽东搭起的“新床”感到难以理解。当师哲详细地给他们讲了毛泽东多年以来形成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习惯后,斯大林的卫队长别里别契才理解地伸出大拇指:“毛泽东真伟大,毛泽东太俭朴了。”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离开莫斯科回国。同行的还有周恩来和越南的胡志明等。
2月26日,毛泽东一行回到中国境内。时任东北局书记的高岗请毛泽东、周恩来、胡志明吃饭。
可毛泽东一进餐厅,看到东北特产应有尽有的丰盛宴席,脸色顿时就沉了下来。毛泽东礼节性地请胡志明多吃多喝,自己只象征性地喝了几口葡萄酒,吃了点饭,便放下筷子,吸起烟来。席间气氛很沉闷。
饭后,毛泽东来到会议室,当着大家的面批评晚上的饭菜太多,太浪费。他说:“同志们,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我们一层一层仿效下去,这么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将会有什么影响?你们应当重温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第二天,在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的领导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又着重把昨天吃饭的事拎了出来,大讲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毛泽东说:“这次,我和恩来等同志路过东北,主要想了解一下东北的工作情况,了解东北地方工业生产情况,但发现浪费太大。我在哈尔滨提过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阳一看比哈尔滨还厉害。我和恩来不是为了吃喝,搞那么丰盛干什么?中央三令五申,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艰苦奋斗,你们应作表率嘛!”
说到这里,毛泽东的情绪有点激愤:“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
对于毛泽东的激愤,今天那些公费出国旅游的官员们、那些大手大脚用公款接待、无所顾忌地使用公车的官员们能听懂多少?毛泽东“你们要做刘宗敏”的警语能震醒多少麻木不仁的官员?毛泽东“不想当李自成”的发聩之语能让多少戴着共产党员的光环却损害党的形象的官员们良心发现?
毛泽东回国途中的这顿宴请实际上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宴请,因为同行的还有当时越南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胡志明,但是,毛泽东没有姑息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
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
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
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
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
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
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
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
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
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
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
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勤”与“俭”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1949年12月,毛泽东第一次走出国门访问苏联。毛泽东下榻于莫斯科郊外姐妹河畔的斯大林别墅,他对软蓬蓬的高级沙发床和鸭绒枕头很不习惯,就让驻苏联大使馆的同志把木板送来了,上面铺上了毛泽东用惯了的旧褥子、白床单,同时摆上了灰毯子、毛巾被、荞麦皮枕头。苏联方面的工作人员对中国人为毛泽东搭起的“新床”感到难以理解。当师哲详细地给他们讲了毛泽东多年以来形成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习惯后,斯大林的卫队长别里别契才理解地伸出大拇指:“毛泽东真伟大,毛泽东太俭朴了。”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离开莫斯科回国。同行的还有周恩来和越南的胡志明等。
2月26日,毛泽东一行回到中国境内。时任东北局书记的高岗请毛泽东、周恩来、胡志明吃饭。
可毛泽东一进餐厅,看到东北特产应有尽有的丰盛宴席,脸色顿时就沉了下来。毛泽东礼节性地请胡志明多吃多喝,自己只象征性地喝了几口葡萄酒,吃了点饭,便放下筷子,吸起烟来。席间气氛很沉闷。
饭后,毛泽东来到会议室,当着大家的面批评晚上的饭菜太多,太浪费。他说:“同志们,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如果我们一层一层仿效下去,这么吃起来,在人民群众中将会有什么影响?你们应当重温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第二天,在东北局、辽宁省、沈阳市的领导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又着重把昨天吃饭的事拎了出来,大讲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毛泽东说:“这次,我和恩来等同志路过东北,主要想了解一下东北的工作情况,了解东北地方工业生产情况,但发现浪费太大。我在哈尔滨提过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阳一看比哈尔滨还厉害。我和恩来不是为了吃喝,搞那么丰盛干什么?中央三令五申,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艰苦奋斗,你们应作表率嘛!”
说到这里,毛泽东的情绪有点激愤:“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
对于毛泽东的激愤,今天那些公费出国旅游的官员们、那些大手大脚用公款接待、无所顾忌地使用公车的官员们能听懂多少?毛泽东“你们要做刘宗敏”的警语能震醒多少麻木不仁的官员?毛泽东“不想当李自成”的发聩之语能让多少戴着共产党员的光环却损害党的形象的官员们良心发现?
毛泽东回国途中的这顿宴请实际上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宴请,因为同行的还有当时越南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胡志明,但是,毛泽东没有姑息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
卖狗嫁女
东晋有个大官叫吴隐之,他幼年丧父,跟母亲艰难度日,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做官后,他依然厌恶奢华,不肯搬进朝廷给他准备的官府,多年来全家只住在几间茅草房里。后来,他的女儿出嫁,人们想他一定会好好操办一下,谁知大喜这天,吴家仍然冷冷清清。谢石将军的管家前来贺喜,看到一个仆人牵着一条狗走出来。管家问道:“你家小姐今天出嫁,怎么一点筹办的样子都没有?”仆人皱着眉说:“别提了,我家主人太过分节俭了,小姐今天出嫁,主人昨天晚上才吩咐准备。我原以为这回主人该破费一下了,谁知主人竟叫我今天早晨到集市上去把这条狗卖掉,用卖狗的钱再去置办东西。你说,一条狗能卖多少钱,我看平民百姓嫁女儿也比我家主人气派啊!”管家感叹道:“人人都说吴大人是少有的清官,看来真是名不虚传。”
”
季文子的故事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为相的家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贵族、著名的外交家,为官30多年。
他一生俭朴,以节俭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过俭朴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朴素整洁,
除了朝服以外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车马也极其简单。
见他如此节俭,有个叫仲孙它的人就劝季文子说:“你身为上卿,德高望重,但听说
你在家里不准妻妾穿丝绸衣服,也不用粮食喂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饰,这样不是显
得太寒酸,让别国的人笑话您吗?这样做也有损于我们国家的体面,人家会说鲁国的上卿过
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啊。您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这种生活方式呢?这于己于国都有好处,何
乐而不为呢?”
季文子听后淡然一笑,对那人严肃地说:“我也希望把家里布置得豪华典雅,但是看
看我们国家的百姓,还有许多人吃着粗糙得难以下咽的食物,穿着破旧不堪的衣服,还有
人正在受冻挨饿;想到这些,我怎能忍心去为自己添置家产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
而我则妆扮妻妾,精养粮马,这哪里还有为官的良心!况且,我听说一个国家的国强与光荣,
只能通过臣民的高洁品行表现出来,并不是以他们拥有美艳的妻妾和良骥骏马来评定的。
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议呢广这一番话,说得仲孙它满脸羞愧之色,同时也使得他
内心对季文子更加敬重。
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简朴,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
的马匹也只是用谷糠、杂草来喂养。
“勤”与“俭”
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宇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 “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搬进新房,可以居家过小日子了。父母随后被我们接到福州,全家团聚,更是喜上加喜。
俗话说的好:“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第一个月我家用电450多度,用水18吨,煤气烧掉12个立方,支出接近300元;一家四口的吃喝拉撒,怎么着也要900元;加上还银行贷款900元。妈一辈子节俭惯了,哪一下子用过这么多钱,她开始嘀咕了。
用洗衣机洗衣服时一般寻常人家能够接受的而且能节省时间自己图个舒服,妈可不这么看。她老认为洗衣机洗不干净,更重要的是洗衣机洗衣浪费水。一次母亲很累,她破天荒用洗衣机,结果告诉我一个重大机密,洗衣机确实浪费水。母亲守在洗衣机旁边一个多小时,每当洗衣机排水时她就用桶把水接住,一次排水装三桶,洗衣机要排水四次(洗一次,清三次)加起来要12桶,哪里有那么多桶?她把脸盆也用上了,把阳台上的洗衣池也装满了。最后实在没有地方装了,只好心疼的从排水口放出去了。她兴高采烈的说,用手洗衣大约只用洗衣机的三到四分之一的水,这样每天省下来,可赚很多钱。母亲把洗衣的第一遍水放掉,清洗的水全部用桶和盆存储起来冲洗厕所。
起先,我们并不懂得热水器也可以合理应用节省电费,我整天都让它开着,家里电费开支很大,母亲一再提醒我在洗澡前一个小时打开热水器,全家洗完后再关掉。我嫌麻烦,一直未加理睬,心想一点电费算得了什么,多就多一点吧!后来我偶然发现自己买的热水器竟然是电脑版的,可以实行一周定时,定时开机加热定时关机断电,太爽了,我摆弄半天机器调节好了。没曾想让我赚了一大笔,以前每月用电三四百度,定时后每月才用一两百度,可观的收入!!
父亲母亲每次出门,总要带一个塑料袋,我知道他们无非想捡几个塑料瓶卖废品帮补家用,我极力反对,主要怕邻居同事议论。我说,丢人现眼,难道我养不活你们吗?父母振振有词,又不偷不抢,干吗不行?我无语以对,只要求他们看见了便捡,不要满垃圾桶翻。最近常听见父母说卖瓶子积攒了多少多少钱,满脸的幸福样儿。
(我是孩子这篇是摘抄的!!!!!!!!!!!)
俗话说的好:“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第一个月我家用电450多度,用水18吨,煤气烧掉12个立方,支出接近300元;一家四口的吃喝拉撒,怎么着也要900元;加上还银行贷款900元。妈一辈子节俭惯了,哪一下子用过这么多钱,她开始嘀咕了。
用洗衣机洗衣服时一般寻常人家能够接受的而且能节省时间自己图个舒服,妈可不这么看。她老认为洗衣机洗不干净,更重要的是洗衣机洗衣浪费水。一次母亲很累,她破天荒用洗衣机,结果告诉我一个重大机密,洗衣机确实浪费水。母亲守在洗衣机旁边一个多小时,每当洗衣机排水时她就用桶把水接住,一次排水装三桶,洗衣机要排水四次(洗一次,清三次)加起来要12桶,哪里有那么多桶?她把脸盆也用上了,把阳台上的洗衣池也装满了。最后实在没有地方装了,只好心疼的从排水口放出去了。她兴高采烈的说,用手洗衣大约只用洗衣机的三到四分之一的水,这样每天省下来,可赚很多钱。母亲把洗衣的第一遍水放掉,清洗的水全部用桶和盆存储起来冲洗厕所。
起先,我们并不懂得热水器也可以合理应用节省电费,我整天都让它开着,家里电费开支很大,母亲一再提醒我在洗澡前一个小时打开热水器,全家洗完后再关掉。我嫌麻烦,一直未加理睬,心想一点电费算得了什么,多就多一点吧!后来我偶然发现自己买的热水器竟然是电脑版的,可以实行一周定时,定时开机加热定时关机断电,太爽了,我摆弄半天机器调节好了。没曾想让我赚了一大笔,以前每月用电三四百度,定时后每月才用一两百度,可观的收入!!
父亲母亲每次出门,总要带一个塑料袋,我知道他们无非想捡几个塑料瓶卖废品帮补家用,我极力反对,主要怕邻居同事议论。我说,丢人现眼,难道我养不活你们吗?父母振振有词,又不偷不抢,干吗不行?我无语以对,只要求他们看见了便捡,不要满垃圾桶翻。最近常听见父母说卖瓶子积攒了多少多少钱,满脸的幸福样儿。
(我是孩子这篇是摘抄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毛泽东要求别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上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