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农民入股农村信用社和供销社的股份,现在还算不算数了?
农村信用社的股本是信用社的基础。最开始是靠社员参与信用社,农村信用社是用股本运作的。然后每年给会员分红。持有股份的会员可以享受一定的贷款优惠条件。供销社解体多年。当时他们解体的时候,股份的处置应该是有问题的。有些人得到几美元。但是供销社连年亏损,没有分红可分。你手里的股票(会员卡)有收藏价值。另外,应该没有其他价值。
在2002年改革之前,农村信用社处于亏损状态。所以2002年之前基本没有分红。2002年改革后实行法人责任制,然后开始盈利。股本基本无风险,一般是为了央行的票据赎回满足资本充足率协会分配的任务。就像基金一样,以前利润是以分红的形式分配的,但是现在普遍有固定存款利率,因为这个利率不是央行直接控制的。利息一般比定期存款高,可以认为和定期存款一样。支取方式和定期存款一样,只是存单换成了股份证,只要单位印章和手续完善,受法律保护。股份有两种:资格股和投资股。投资股不能退。只能通过转让的方式转让给他人。如果没人要,就不能转。资格股可以退,但我知道的是三年后才能退,类似于三年定期。但是每个信用社的利润是不一样的。所以股利分配是不一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买股票的事情很多,真正买股票的人很少还活着!人民公社成立前是初级社,高级社,入社有股。股份是以车、马、牛、农具的资本来计算的,现金和债务用来弥补不足。解体的时候都分配到车、马、农具上不小心还了,后来加入的和后来搬进来的都便宜了。供销社的农民也买了股份。1986年计算股票分红,分红没有利息高。1990年供销社解体,股份转移到乡镇建了新的“管理站”。后来管理站借了个死账,管理站就没了。1997年宪法修改,人民在修改前不能告诉官方。三十年过去了,谁知道时限过了没有?信用社成立时,农民购买股份,后来以现金形式返还(吉林地区)。有的地区成立之初就有股份,分红比利息低很多。农村农民参加农村信用社和供销社应该是从解放初期到大跃进前的50年代初。
我今年七十出头,还没经历过这种股份制。当时动员的有劳动收入的成年人才参与入股,也就是已经亲自参与入股的,最小的能活到现在的,必须是90岁以上。当时参加信用社和供销社的,每股一共三元、五元、十元。如果家里有几个劳动者,他们会分几份。其他地方不知道。6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我们地区已经收购并返还了股权持有人的全部股份,全部结算完毕。自此,信用社和供销社的股权从历史舞蹈名称中退出。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但是懂事,有记忆。我清楚地记得我跟着父母到了退股退股的发行现场,看到了人家收到的股份和分红,还了股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