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14岁,网上的测试,说我心理年龄是32岁怎么回事?
或许,与同学从小经历的家庭中,诸如,父母过度吵架打架,想求助奶奶来相助,家庭成员的各自为政 等等,结果让同学感受到的是无助—无奈—失望—绝望?一个弱小无助的自己,在不可控的大人面前渐渐藏起来了自己的锐气?也学会了变得很乖?同学内心是渴望被认可,被接纳,被肯定,被看见的,实则却事与愿违?
在长时间这样的经历与感受中,渐渐地“习得”了心理上的“过度成熟”?因此,小同学就有了自己的生存和防御模式,变成了通常人们所说的“小大人” ?这样以来,自己在一些有关心理的“测试”中,得出“心理年龄”值偏高的结果,也就不奇怪了呢,或许同学看到的那个结果,偏离了真实的自己?然而,面对这样的测得的结果/数值提醒,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形客观去看待就好。
比如,同学说自己出现了“心理年龄”高,“外向孤独症”,且莫给自己贴上“标签”,这仅仅是个参考和提醒,这些数据结果也是动态变化的,即使真要确凿/确诊定义某个“名称”之类,也需要有更多的讯息以及综合考量才能判断的。
再者,“小大人”的心理年龄“过度成熟”,一方面表明同学为家庭关系所“累”,很在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作用,但并不如你所愿,这并不是你自己的错,而是一定成份上让你成了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另一个方面,当同学你有了这样的觉察与感受,却为你带来了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当同学有了对原生家庭和自己的认知之后,在我们无力无法改变父母及家庭关系的时候,我们唯有改变自己,这就是心理学的“建立边界”。
当同学开始自我觉察,这就已经开始了自我的改变,将父母原生家庭,以及哥哥那些事都“还给他们”,让他们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而属于同学自己的事儿,则可以通过自身成长,自己不断学习与觉察,也可以通过与专业心理老师交流,慢慢有所自我成长。这就是“课题分离”,即,每个人的人生由其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