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总共有几个校区(各专业新生在哪个校区)
展开全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总共有2个校区,分别为北校区和南校区。
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总共有几个校区
北校区地址为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南校区地址为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首批9所获批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的高校之一。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
建校87年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我国“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也是1959年中央批准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20世纪60年代,学校就以“西军电”之称蜚声海内外。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学校现建设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7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约736万册,其中纸质文献约261万册,电子文献约475万册;中外文现刊1100余种,拥有69种平台的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超过130余个,内容覆盖了学校各个学科或专业。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90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设有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
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现有2个国家“ 双一流 ”重点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6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具有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有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5个本科专业。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3个学科获评A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并列全国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于A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30人,硕士生导师1088人。学校有院士4人,双聘院士15人,“*”入选者15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入选者22人(含“青年”入选者11人),*3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1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57人。
学校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建设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人才培养素以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等特色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品牌”。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学校本科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高,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1600余项,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和96%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包括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个科工局科技创新基地,9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基地、2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基地,2013年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先后牵头单位承担了“973”、“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十八大以来,学校科研指标稳步提升,在认知雷达、移动通讯、网络信息安全、高功率微波集成器件、智能计算、大型天线机电耦合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以上30项。2014年,学校牵头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位列行业产业类第一,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总共有几个校区
北校区地址为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南校区地址为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之一、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首批9所获批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首批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示范项目的高校之一。
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
建校87年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我国“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也是1959年中央批准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20世纪60年代,学校就以“西军电”之称蜚声海内外。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
学校现建设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7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约736万册,其中纸质文献约261万册,电子文献约475万册;中外文现刊1100余种,拥有69种平台的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超过130余个,内容覆盖了学校各个学科或专业。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90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设有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
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现有2个国家“ 双一流 ”重点建设学科,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6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具有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有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5个本科专业。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3个学科获评A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并列全国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于A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30人,硕士生导师1088人。学校有院士4人,双聘院士15人,“*”入选者15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5人),“”入选者22人(含“青年”入选者11人),*30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1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57人。
学校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建设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人才培养素以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等特色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品牌”。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学校本科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高,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1600余项,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和96%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包括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1个科工局科技创新基地,9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基地、21个陕西省科技创新基地,2013年入选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先后牵头单位承担了“973”、“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十八大以来,学校科研指标稳步提升,在认知雷达、移动通讯、网络信息安全、高功率微波集成器件、智能计算、大型天线机电耦合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1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以上30项。2014年,学校牵头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位列行业产业类第一,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