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展开全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武术 运动发展非常迅速。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下面是我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1)武术的起源
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击打野兽的 方法 。这些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人们还不能有意识地把搏杀技能作为一种专门练习,但这些击打技能却是武术的源头之一。
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等生产工具有了较大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较广泛地运用弓箭来狩猎了。由于生产、狩猎工具的不断创新,人们在劈、砍、击、刺等技术上初步积累了 经验 。这时,以创造锋利工具的能动性、使用工具方法的主动性、运用格斗技术的自觉性为标志,武术进入了萌芽状态。但其技能在本质上还是属于生产活动范畴。
到了氏族公社时期,部落战争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人们把在战争中比较成功的搏击方法加以 总结 ,反复模仿、习练,并传授给下一代。这些技术方法开始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正是人与人的搏杀格斗才使得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格斗技能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
(2)历代武术发展概况
在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由徒手搏击到持械格斗并演变成近代的 体育运动 ,这种发展形式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由中华民族特有的 文化 土壤孕育而成的。
军事战争是促使武术形式与发展的催化剂。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的目的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及与驭马驾车技术,是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武舞是将用于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程式来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事频繁,练兵习武更是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如齐恒公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比武较力的“角试”来选拔人才。而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奴隶主、贵族在军队和 教育 方面垄断武术的局面被打破,“士”阶层及“游侠”的出现标志着武术开始走向民间。当时民间就有不少武艺高潮的技击家,如越女、袁公、鲁石工等。《吴越春秋》所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至今仍不失光彩。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角抵、手搏、击剑等竞技项目都很兴盛。用于攻防格斗的武术与适于表演的套路并行发展。《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博》6篇、《剑道》38篇。还育不少武术项目被吸收到当时兴盛的“百戏”中去,使得武术朝着表演的方向发展。
两晋南北时期,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当时玄学盛行,人们通过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武举制,这种用考试选拔武勇人才的方法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刀术成了唐代阵站的重要武器,剑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得到发展。诗人李白、李甫青年时都曾习过剑术。裴旻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 草书 并称唐代三绝。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社”的形式,为民间武术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城市发达,在一些专门性的群众游艺场所如“瓦舍”、“勾栏”中出现了大量以习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现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极大地促进了套子武艺向表演化方向的发展。
明清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仲和器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自明代以来,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为代表,通过对宋以来武艺在技法、战术和教学训练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了较为系统的基本理论,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记》等,都总结出拳术是学习器械的基础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法则,并且明确提出了武术的健身强体功效。在清代,一大批文人加入刀习拳练武的行列中来,他们自觉地运用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来指导练武实践,使得武术理论不断丰富,并创立了许多新拳种,如 太极拳 、形意拳、八卦掌等。
近代以后,由于武术具有健身、防身、自卫的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 传统文化 的养料,丰富锻炼形式,升华技法理论,在不失攻防内涵的前提下,沿着体育方向不断发展。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组织。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是维持时间长,影响大的团体。1927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于1928年何1933年在南京你跟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进行了拳术、长兵、短兵、散手和 摔跤 等项目的比赛;此外,还组织过一些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的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及1936年的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然而在“振兴武术,国术救国”的思想指导下,武术仍呈发展趋势。
2.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
(1)武术在国内的普及与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发展非常迅速。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1957年,原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组织人力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和一大批长拳类、器械套路。这些套路成了在群众和学校中普及武术的基本教材,起到了促进技术规格统一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原国家体委于1958年制定了_ 部《武术竞赛规则》,编订了拳、刀、枪、剑、棍五种竞赛规定套路。一些省市相继组建了武术优秀运动队伍,使武术开始步入竞技体育运动行列。竞赛、表演以及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武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国家体委的统一指导下,各省市和基层区县也相继建立了武术协会、民间武术馆、辅导站、研究会等地方武术机构。至此,武术运动蓬勃发展,遍及城乡,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
1972年,国家体委《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下发以后,各地体委和武协为抢救武术遗产,对武术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查明了全国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多达129个,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拳技和资料得以挽救和整理,为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_ 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总结了三十几年来武术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武术发展的方针、任务和 措施 ,为武术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开创武术新局面,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5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其后又与武术处、中国武协合并成为三合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全国武术工作和对外推广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武术工作的重视。
1985年1月,国家体委颁布和实施的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将运动员分为武英、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5个等级。通过近10年的表演和试验,1989年,武术散手擂台赛被原国家体委列为正式竞赛项目,从而改变了以往只搞套路竞赛的单一武术竞赛制度,丰富了武术竞赛的内容,也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建立的各种武术馆、校、站达一万多个;各种形式的辅导站、教拳点不胜枚举;全国参加武术活动、以武术作为健身主要手段的人数约为6000万人。为适应全民健身活动的需求,酝酿已久的中国武术段位制于1998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1)武术的起源
武术起源于我们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击打野兽的 方法 。这些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人们还不能有意识地把搏杀技能作为一种专门练习,但这些击打技能却是武术的源头之一。
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打制石器等生产工具有了较大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较广泛地运用弓箭来狩猎了。由于生产、狩猎工具的不断创新,人们在劈、砍、击、刺等技术上初步积累了 经验 。这时,以创造锋利工具的能动性、使用工具方法的主动性、运用格斗技术的自觉性为标志,武术进入了萌芽状态。但其技能在本质上还是属于生产活动范畴。
到了氏族公社时期,部落战争促进了格斗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人们把在战争中比较成功的搏击方法加以 总结 ,反复模仿、习练,并传授给下一代。这些技术方法开始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正是人与人的搏杀格斗才使得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格斗技能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成为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
(2)历代武术发展概况
在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由徒手搏击到持械格斗并演变成近代的 体育运动 ,这种发展形式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由中华民族特有的 文化 土壤孕育而成的。
军事战争是促使武术形式与发展的催化剂。商周时期,军事训练的主要形式是“田猎”和“武舞”。田猎的目的是训练各种武器的使用及与驭马驾车技术,是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武舞是将用于实战的格杀经验按一定程式来训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是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武术套路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事频繁,练兵习武更是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如齐恒公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比武较力的“角试”来选拔人才。而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奴隶主、贵族在军队和 教育 方面垄断武术的局面被打破,“士”阶层及“游侠”的出现标志着武术开始走向民间。当时民间就有不少武艺高潮的技击家,如越女、袁公、鲁石工等。《吴越春秋》所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至今仍不失光彩。
秦、汉、三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逐步由单纯军事技能向竞技方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角抵、手搏、击剑等竞技项目都很兴盛。用于攻防格斗的武术与适于表演的套路并行发展。《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博》6篇、《剑道》38篇。还育不少武术项目被吸收到当时兴盛的“百戏”中去,使得武术朝着表演的方向发展。
两晋南北时期,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当时玄学盛行,人们通过炼丹追求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武举制,这种用考试选拔武勇人才的方法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刀术成了唐代阵站的重要武器,剑术逐渐脱离军事实用性而在民间得到发展。诗人李白、李甫青年时都曾习过剑术。裴旻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与李白的诗歌、张旭的 草书 并称唐代三绝。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当时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社”的形式,为民间武术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城市发达,在一些专门性的群众游艺场所如“瓦舍”、“勾栏”中出现了大量以习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现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极大地促进了套子武艺向表演化方向的发展。
明清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仲和器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自明代以来,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为代表,通过对宋以来武艺在技法、战术和教学训练方面的研究,总结出了较为系统的基本理论,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记》等,都总结出拳术是学习器械的基础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法则,并且明确提出了武术的健身强体功效。在清代,一大批文人加入刀习拳练武的行列中来,他们自觉地运用中国的古典哲学理论来指导练武实践,使得武术理论不断丰富,并创立了许多新拳种,如 太极拳 、形意拳、八卦掌等。
近代以后,由于武术具有健身、防身、自卫的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 传统文化 的养料,丰富锻炼形式,升华技法理论,在不失攻防内涵的前提下,沿着体育方向不断发展。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组织。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是维持时间长,影响大的团体。1927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于1928年何1933年在南京你跟举办过两次国术国考,进行了拳术、长兵、短兵、散手和 摔跤 等项目的比赛;此外,还组织过一些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的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及1936年的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然而在“振兴武术,国术救国”的思想指导下,武术仍呈发展趋势。
2.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
(1)武术在国内的普及与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发展非常迅速。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1957年,原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组织人力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和一大批长拳类、器械套路。这些套路成了在群众和学校中普及武术的基本教材,起到了促进技术规格统一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原国家体委于1958年制定了_ 部《武术竞赛规则》,编订了拳、刀、枪、剑、棍五种竞赛规定套路。一些省市相继组建了武术优秀运动队伍,使武术开始步入竞技体育运动行列。竞赛、表演以及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武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国家体委的统一指导下,各省市和基层区县也相继建立了武术协会、民间武术馆、辅导站、研究会等地方武术机构。至此,武术运动蓬勃发展,遍及城乡,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
1972年,国家体委《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下发以后,各地体委和武协为抢救武术遗产,对武术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查明了全国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多达129个,使许多濒临失传的拳技和资料得以挽救和整理,为武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_ 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总结了三十几年来武术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武术发展的方针、任务和 措施 ,为武术工作指明了方向,对开创武术新局面,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5年,成立了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其后又与武术处、中国武协合并成为三合一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全国武术工作和对外推广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武术工作的重视。
1985年1月,国家体委颁布和实施的武术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将运动员分为武英、一级武士、二级武士、三级武士、武童5个等级。通过近10年的表演和试验,1989年,武术散手擂台赛被原国家体委列为正式竞赛项目,从而改变了以往只搞套路竞赛的单一武术竞赛制度,丰富了武术竞赛的内容,也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建立的各种武术馆、校、站达一万多个;各种形式的辅导站、教拳点不胜枚举;全国参加武术活动、以武术作为健身主要手段的人数约为6000万人。为适应全民健身活动的需求,酝酿已久的中国武术段位制于1998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