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质量的N种方法

 我来答
清宁时光17
2022-07-02 · TA获得超过1.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23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2.5万
展开全部
提高教学质量的N种方法

读第100条《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苏霍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提出了很多有效建议,但一直没有直接提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没想到在最后一条第100篇文章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阅读这篇文章后,从诸多N个问题中梳理提炼出十个问题,也算是对第100条建议的“十全十美”的一个致敬。

第一,课堂要关注学生思维,随时变换教学方法。苏霍说,“ 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关注学生实际上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前天,参加物理学科《电能》一次听评课活动,教师讲到电能的常用单位千万时(度),根据W=Pt=1千瓦×1小时=1000瓦×3600秒=3.6×106焦耳,知道了1千瓦时与国际单位焦耳的数量关系;接着教师提出1度电到底有多大的能量?原来课本中是提示1度电能生产多少钢材、多少布匹、多少煤炭等,用数字解读数字,很科学但并无直接体验。这次,教师们说了一个方便理解的例子:一度电的能量相当于把6个各自为60千克的同学共同捆绑一起能举到1000米的高空,或者说能举到350层楼高的位置。一度电的单位是告知的,一度电的数值是推算出来的,这是常规的教学方法。但一度电的能量有多大,教师是用了形象化事例的转换理解,让学生有了对1度电能量的确切感受。接下来,再谈节约用电,就有了实际意义。

第二,讲课要提供事实现象,教会学生归纳概括。苏霍说,“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什么意思?我想,课堂教学就是要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寻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再由归纳形成概括性的结论,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概括结论,这有点“厚积薄发”的含义。在《压强》知识的复习中,有这样一类问题,对于放在水平面的密度不同的均匀柱体,比较它对水平面的压强。学生感觉缺少条件,往往无法下手分析。但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抓住压强的定义式,由压强的定义式如此往下推导,p=F/S=G/S=mg/S=ρVg/S=ρShg/S=ρgh,在分析推理的过程中,结果发现柱体的底面积被约掉,各种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只与它的密度ρ和高度h有关,接着按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情况讨论就可以了。这里的例子,说明的就是学生分析概括的结论。当然,教师还要说明此式与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的不同之处,出了密度的差别,前者的h是柱体的高度,后者的h是液体的深度,两个式子形式相同,物理含义是不同的,这又是一种概括性的认识。我个人的理解是,固体压强的这个推导式,并成了学生认识现象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和手段 。

第三,教导学生发现因果关系,帮助深刻理解知识。苏霍认为,“所谓掌握知识,就是使周围世界的事物、事实、现象和事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我信奉苏霍所说的教师教学要点“思维疑点”的论断,即教师一定要点拨现象和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个疑点打通了,学生的思维认识也就打通了,这应该是“教学之道”。如果没有思考和探究,学生就不能理解问题的逻辑关系,只能靠“死记硬背”暂时记住知识,而不能把知识当成解决问题的工具。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是有深刻体会的。《欧姆定律》是个探究课题,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探究过程分两步:第一步,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发现是正比关系;第二步,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发现是反比关系。然后,合并在一起,归纳概括出欧姆定律,即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额,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表达公式为I=U/R。实验中,由于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获得数据,分析关系,发现了两次因果关系,学生因为思维有体验,所以理解欧姆定律的关系就深刻。

第四,指导学生尝试知识应用,学会迁移周转知识。苏霍说,“我们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时,总要设法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知识的牢固性,归根结底都取决于这一点”。我意识到,基本知识、基本规则是需要积累的,生活生产实际知识是要需要“学以致用”的,光学不用,知识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周转知识、应用知识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回看我们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我们落实苏霍这句话最好的做法大概是变式教学或迁移知识了。讲解《大气压》一节时,我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后,总是要分析是p内<p外造成了指向内部的一个压强差,接着解释吸盘、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水、瓶口吞鸡蛋等现象,都是比较顺畅的。但在下课之前,我出示了一个问题:封口的饮料瓶不能吸到饮料,有没有其他办法?并用 常见的 牛奶无菌砖向里进行吹气实验,发现也能喝到牛奶,引发学生研究兴趣,最终发现是p外 > p内,拓展了对“压强差”的理解,知识因迁移周转,而增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五, 教导学生梳理侧重点,掌握合理识记方法。 苏霍教导学生说,“你们在听讲的时候,要注意思考材料的逻辑组成部分,你们不要花力气想把一切都从头到尾地记住,而只要记主要的东西”。实际上,我们在指导学生记录笔记时,也是这样要求的,比如在听讲过程中先做简要的笔记,把主要的逻辑点及其顺序记录下来。我校近年来,一直推行思维导图教学,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时和单元知识结构,把自己认为的重点、疑难点、拓展点做出标注,以便翻阅时及时复习巩固。例如课后勾画课时或单元的思维导图,成为物理课堂的一个必备环节。对于中差学生而言,勾画思维导图的识记方法,起到了自主体验和消化巩固的作用。对于中上游学生,他们还探求思维导图不同知识分支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到知识的横向联系,理解知识的纵横关系更为全面和深刻。

第六,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注重差异分层教学。苏霍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他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分类布置不同的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我想到常说的一句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大概有同样的道理。关于分层作业的问题,我们也搞过尝试,比如我们把作业分成三个层次,学困生要做的是“易错题重做”,侧重于基础知识;中等生要做的是“能力技巧题”,侧重于变式训练;尖子生要做的是“综合应用题”,侧重于系统方法和适当拔高。在这三个层次的作业中,除了本层次的必做之外,还鼓励学生进行选作升级,给予奖励分数。另外,我们还尝试了一种小组合作完成的实践类作业,引导小组四人各自分工进行活动探究,比如学习了《电能》之后,利用周末时间给各小组布置了回家利用电能表测量电视机功率的题目,从器材选择、原理、步骤、计算、误差分析等方面形成了实验报告。这样的合作类作业,发挥了学生差异互补,共同提高的作用。

第七,开展创造性劳动教育,引发学生思维觉醒。关于劳动教育的作用,苏霍论述了很多,在这篇文章中,苏霍更加形象地说,“当学生双手‘觉醒’过来的时候,思维也随之觉醒”,我理解为“手巧即心灵”。我回想,苏霍关于劳动教育的话语,比如练习手工雕刻,锻炼的是双手与大脑的协调性;装配机器模型,思考的是它的工作原理;种植葡萄,不但学习它的栽培技能,还研究嫁接优良品种;研究小麦有效施肥,增加产量等等。这不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而是创造性的劳动,通过劳动让学生有所兴趣和感悟,通过直接经验引发学生思考积淀,一旦感悟,学生的认识思维也就觉醒了。想起小时自制的“洋火枪”,找材料、打磨、组件、装饰,做好后的“手枪”,自己认为就是工艺品。抛去危险因素,现在想来,“洋火枪”中包含了弹性势能、机械能、化学、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蕴含了不少物理知识。当前,劳动教育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好在不少学校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来做弥补,有花草的种植园,有木工、金工的加工小作坊,也有组合电子模块的“创客空间”,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创造性劳动的需要。所以,我坚信,有些思维品质是在双手从事精巧劳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的。

第八,学会分类整理知识,培养学生系统化思维。苏霍很认可系统化在学习中所占的地位,他说,“系统化是思维之母”。现在,我们把系统化思维也叫作整合思维或综合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运用“总-分-总”的叙事结构,第一个“总”是总体介绍或总体感知,第二个“分”是精细研读和科学探究,第三个“总”是总体回顾,也就是利用整合思维把知识重新系统化,感受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感悟学习知识的人文价值和意义。我校推出“导学互助-思辨增质”的课堂新模式,其中的“思辨增质”包含三个学习阶段,一是让知识结构化,教会学生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二是让知识周转化,教会学生变式迁移知识;三是让知识综合化,教会学生用系统思维综合分析问题。思辨教学的三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分类整理、变式迁移、综合应用的三个过程,庆幸的是,我们的教学思考与苏霍老人家的想法是一致的。

第九,及时安排复习检查,帮助学生消化巩固知识。苏霍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进行独立思考、对比、比较和解说。我们出了复习题让学生进行复习,是要求他们运用知识。学生要进行研究和概括,不是把教科书从头到尾地念,而是在里面去寻找重点知识”。看来,复习不是照本宣科和简单重复,而是围绕重点知识进行知识运用,在运用中进行知识消化。我校常用的复习方法是“网、题、练、拓、升”,“网”是构建知识网络,熟悉基础知识;“题”是典题剖析,领悟方法;“练”是跟踪练习,达标检测;“拓”是拓展延伸,提升能力;“升”是总结升华,反思认识。在复习课模式中,我们一般以单元为单位组织及时复习,先照应基础知识,再提炼重点问题,适当提升问题,复习知识是层层递进的,让学生在温习旧知中学习新的知识。我们希望看到的场面是,学生展示自己的见解时,能够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在交互思想中提升自己的认识。

第十,定期组织做好教学评价,重点关注课堂过程性评价。苏霍对教学评价一直持有谨慎态度,比如,他对学生就个别问题回答一般不做评价,他的方法是对学生全部观察和了解之后,才给与综合评价。对一些学困生来说,我想苏霍更多地是给予鼓励性评价,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本文中苏霍谈论学习评价并不多,但我把评价放在第十个问题上,说明我个人认为,学习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先说定期评价,是以单元知识评价为主,要通过检测题给学生一个学习评价,这叫做“阶段清”;再说过程性评价,是以课时评价和作业评价为主,激励学生过程性学习。人们常说过程性评价更为重要,原因是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但定期评价也不可缺少,毕竟对学生要有一个阶段性的成绩反馈,以便做好总结反思和制定今后的学习计划。

实际上,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策略不止于这十种,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之外,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教学”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化提升教学质量,是大家都在研究的课题,诸如教学平板的使用、微课资源的学习、学情数据的快速反馈、线上线下的交互学习等等,我们期望有更多的有效的方法涌现出来,不断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有N种方法,何意?因为传承中应该还有发展和创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