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朝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1、太康失国: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
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2、少康中兴: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浇闻讯后,派人追杀有仍氏,少康无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领虞思膝下无子,仅有二女。他将二女许配少康,赐给他田一成、众一旅,并把纶城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组织余下的夏族民众,设官分职。派女艾到浇廷中密探,准备恢复夏室。
此时,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遗臣靡得知少康准备夺回政权,亲自带领斟灌、斟鄩氏的残余民众与少康会师,联合击败了寒浞。复立少康为夏后。而后少康灭浇于过,又派他的儿子杼灭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东夷族有穷氏覆灭,结束了四十载的“无王”时期。夏由此复国,建都纶城(今河南虞城县利民镇东南三十五里)。后世称“少康中兴”。
3、涂山之会: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涂山位于今天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传说禹建都阳翟(河南禹县)后召集夏和夷的部落首领于涂山,史称涂山之会。
4、讨伐三苗: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5、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夏朝的建立及政治状态
禹死之后,为了争夺领袖的地位,启杀伯益继承禹位,又出兵打败有扈氏部落,启的统治得到各部落的正式承认,历史上称为“禹传子,家天下”。何谓“家天下”?传说,禹以前“选贤与能”,实行民主选举部落联盟首领的禅让制,是“天下为公”的时代;禹死传子,实行王位世袭制,进入了“天下为家”的时代。“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涂山之会
当时,涂山氏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中原各方国中势力最强。两族结成了牢固的政治联盟,对大禹治水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禹即帝位后,皋陶、伯益迭为首辅,涂山氏成了夏后氏最倚重的力量。为了进一步获得妻族的支持,大禹便携同女娇,在涂山召开了紧急军事会议,准备与共工决一死战。
太康失国
当夏王朝的统治基本稳定之后,以启为首的贵族统治者,就肆意奴役和剥削广大庶民群众,放纵于“淫湎康乐”的生活。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争立,接着又有武观叛乱,广大庶民群众就借此展开了强烈的反抗斗争。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他“因夏民以代夏政”,藉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失国让夏朝的统治中断了40多年。 有穷后羿,以善射见称,是东方夷人诸部势力比较强大的首领之一。当夏王室发生内乱,统治力量大为削弱的时候,他攻入夏都,赶走太康。但后羿也是一个残暴的统治者,他自恃有强大的武力,“不修民事”,只管田猎游乐,把政事交给寒浞经营。后来,寒浞又勾结后羿的“家众”,杀死后羿及其家属,篡夺了统治权。
少康中兴
少康以纶邑为根据地,抚恤招纳散亡的夏遗民旧部,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又纠集自己的亲信氏族及对寒浞不满的部族,合力消灭了寒浞及其余党,“整威仪东南行,求阳城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天下诸侯纷纷拥戴。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少康终于“坐钧台而朝诸侯”,重登天子之位,史称“少康中兴”。
鸣条之战
夏朝末期(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进行一场决战,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