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分析

 我来答
新科技17
2022-05-27 · TA获得超过590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5.2万
展开全部

地理教学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分析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那么,地理教学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及其意义是?

  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哲学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引导学生用哲学的方法来学习地理,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辩证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辩证唯物论,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在地理课本第一章就先介绍了宇宙中的地球。宇宙是以天体系统[1]为基础,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形成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目前,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2]中至今没有发现所谓上帝或者神仙创造天体活动的证据。而组成地球的物质具体形态是土壤、岩石、水、生物等,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世界是物质世界。通过对学生进行无神论的教育,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和地球的兴趣;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1)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改造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要求我们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具体的行动,促进事物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还应自觉主动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用因果联系的观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由于黄河上、中游地区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开垦陡坡、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使得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影响农业的生产。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破坏,人类要善于分析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在上游要植树造林、兴修水库、打坝淤地,减少泥沙流入河中;在下游要疏浚河道、加固河堤、治理盐碱化等,必须把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2)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哲学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过程。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例如,解释地表形态的塑造准平原的形成过程。最初的地貌平缓;后来由于构造上升,形成v形峡谷;再由于侵蚀加强河谷变宽,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谷间分水岭降低、变缓;最后地面近似平原,少数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因此,在判断准平原的地貌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凭借某一个阶段而忽略其整体变化过程,而是需要通过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应以正确的态度、合理的方法来探究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

  3.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各个要素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各种地理事物,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需要教师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如,一些地理名词晨线与昏线、极昼与极夜、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寒流与暖流、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等。

  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极昼地区变成极夜,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经济发达,西部相对闭塞,但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达到相对平衡,通过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缓解当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为人类造福。引导学生在面对不利因素时,不能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而是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2)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热量从低纬向高伟逐渐减少,从而使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致随纬度发生变化。例如,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自然景观大致为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叫做纬度地带性差异。

  而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例如从北京向西到乌鲁木齐,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的变化,这种由于水分差异而导致的差异,叫做干湿度地带分异。这两种地域分异表现为普遍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共性。学生掌握了这种规律性,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上两种地域分布只是理想化的分布,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条件的变化、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内部又出现非地带性分布。例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美巴塔哥尼亚的荒漠,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等。

  地理教学中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哲学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作为教学工作者应该注重方法的传授,而不是知识的灌输。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引导学生用哲学的方法来学习地理,实现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辩证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运用辩证唯物论,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学习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在地理课本第一章就先介绍了宇宙中的地球。宇宙是以天体系统[1]为基础,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形成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目前,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2]中至今没有发现所谓上帝或者神仙创造天体活动的证据。而组成地球的物质具体形态是土壤、岩石、水、生物等,科学已经证实宇宙世界是物质世界。通过对学生进行无神论的教育,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和地球的兴趣;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要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

  (1)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改造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要求我们要根据某种原因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具体的行动,促进事物向人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另一方面还应自觉主动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例如,用因果联系的观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由于黄河上、中游地区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开垦陡坡、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造成下游河道泄洪能力降低,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泥沙淤积又不断抬升下游河床,使得下游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影响农业的生产。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破坏,人类要善于分析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在上游要植树造林、兴修水库、打坝淤地,减少泥沙流入河中;在下游要疏浚河道、加固河堤、治理盐碱化等,必须把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以便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2)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哲学思想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人类认识世界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浅入深的认识发展过程。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例如,解释地表形态的塑造准平原的形成过程。最初的地貌平缓;后来由于构造上升,形成v形峡谷;再由于侵蚀加强河谷变宽,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谷间分水岭降低、变缓;最后地面近似平原,少数地段存在低矮孤立残丘。因此,在判断准平原的地貌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凭借某一个阶段而忽略其整体变化过程,而是需要通过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应以正确的态度、合理的方法来探究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

  3.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地理环境各个要素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待各种地理事物,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需要教师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对立面是客观存在的,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如,一些地理名词晨线与昏线、极昼与极夜、冷锋与暖锋、气旋与反气旋、寒流与暖流、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等。

  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极昼地区变成极夜,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产业集中、经济发达,西部相对闭塞,但可以通过西部大开发达到相对平衡,通过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缓解当地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为人类造福。引导学生在面对不利因素时,不能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而是要一分为二辩证地看问题,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2)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看待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热量从低纬向高伟逐渐减少,从而使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致随纬度发生变化。例如,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漠河,自然景观大致为热带季雨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这种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叫做纬度地带性差异。

  而在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例如从北京向西到乌鲁木齐,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的变化,这种由于水分差异而导致的差异,叫做干湿度地带分异。这两种地域分异表现为普遍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共性。学生掌握了这种规律性,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上两种地域分布只是理想化的分布,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水分条件的变化、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内部又出现非地带性分布。例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美巴塔哥尼亚的荒漠,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等。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