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与发展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从“羊”看汉语概念化的进步
2015年是中国的羊年,春节的时候,英guo首一相和米国一总一统的贺词引起了全球华人的热议,因为羊这个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英语中的羊很多,可就是没有一个词对得上汉语的羊字。
英首一相说祝贺华人“绵羊年”快乐。而米国总一统比较讨巧。他说:“不管华人过的是公羊年,绵羊年,还是山羊年,他都祝华人新年快乐!”
英语里面,公绵羊、母绵羊、公山羊、母山羊,没阉割过的、阉割过的羊,有很多词。
汉语就不一样。汉语纲举目张一目了然。先确立一个种类“羊”,不同的类属再加不同的修饰语指示就可以了。
其实在汉语的历史上有关“羊”的词也不少,到现在很多词都不用了,这反映了汉语概念化方式的进步,这一讲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远古汉语怎么样概念化一个东西呢?主要是把这个语义固化。固化到哪里呢?
一、语义固化
固化到一个音节里面,而这个音节我们就用一个单字来表示。如:
羊,画一个羊的形状就是羊。
那要把羊给埋到土里面呢?那就画一个坑,把这个羊画到里面来。
那要把羊关到圈里面呢,羊圈呢?那就画一个羊,外面画个框框。
那要是把羊煮了呢?一个皿里面画个羊。
那要是把羊扔到水里面呢?一条河,然后里面画个羊。
那要是把羊当做祭品敬献呢?一只手拿着一个羊,这是敬献祭品。
那么这些敬献祭品,包括沉到水里面、埋到土里面、器皿里面煮都是祭品。他们统一有个名称就是牲。牺牲的牲。
还有这个羊,我们要让它去长大怎么办呢?画一只羊这边一只手。拿着一个小鞭,这是牧羊。
还有一群羊走在路上,不分东西南北到处乱走,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徜徉的徉。
还有羊的性别,古人也是把它概念化,到一个音节里面来。比如说一个母羊,左边画上一个像刀一样的形状。这是读作牝pìn。
公羊呢,一只羊旁边加一个土的形状。这是读作牡。
我们的小羊呢,就是羊下面画一个火。这是羔羊。
如果很多羊,那就画三只羊,这是羴shān。
那我们这个牧羊人上面是羊,下面是人。
姓“姜”的,下面是个人,上面可能带了羊角的装饰。
它这样的造字,这样的成字方式,主要是利用了我们汉字意符的表意性。那么它在一个平面上,重新组合不同的部件来表示新词。这个新词肯定就是用一个音节,把它给读出来的,这是我们远古汉语最常用的构词方法。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浏览一下有多少,比如说我们这个羊的总称。
关于羊的单音节词语
总称:羊,下面分种类:
山羊,“羖”。无角羊,没有角的“羊它”这yang字打不出来,我只好把字分开写。有大角的野羊,“羊余”同上原因。有胡羊“羊需”同上。以上字都没见过也打不出来字,还是放图片吧。
把这个语义直接固化到一个音节里面来,再用一个字形把它表示出来,而这个字形就是用我们的部件,在一个平面里面进行组合。在《汉语大字典》统计出来的羊就有202个。
到了上古汉语时期,就是周秦两汉,这种概念式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上古汉语开始利用另外一个办法来构成新词。在原来这个词的基础上变一下音,改变声音,这个字写法不变。
二、音变构词
朝zhāo,朝cháo。
两个词字形不变
见jiàn,破读为见xiàn。一个是看见,一个是出现。
亡wáng,可以表逃亡,亡wú表示没有。
古人还改变词的声调来构成新词,我们现在汉语还在用的“好hǎo”,这是一个形容词。“好hào”爱好,这是动词。
恶è,它是入声,这是不好的意思,读成去声“恶wù”这就是动词,厌恶的意思。
万献初教授在《汉语构词论》里面,对古汉语的音变构词有个描述:“古汉语单字音变构词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时的过程,大致上萌生于周秦,成长于两汉,大势蔓延于六朝。”在六朝时期就很普遍了。
北京大学的孙玉文教授还专门有一本书,就是谈音变构词的。
音变构词实际上还是没有改变远古汉语的这个状态。要表达一个词都是用一个音节来表示。虽然变了声变了韵变了调,总体来说还是单音词。先秦文献里面,单音词它是占压倒性的优势,而我们新产生的不管是通过变声变韵变调,还是通过造新字来表示一个新词。基本上整个新词都是一词一义。
但这个新词产生后又马上会产生引申义,或者在语境里,临时活用为别的词性和词义。
《史记》曰:“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这个食它有喂的意思,衣服也临时有给别人穿上衣服的意思。那么意义增多之后怎么办呢?就又会产生变声变韵变调这些方式来构成新词。
中古汉语时期,这种构词方式。它显露出一种弊端。一个语音它所负载的意义太多。而我们语言是一个交际的工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简单,要清晰。我们的老祖先就开始用了另外一种办法。在长度上想办法。
三、变音化
就是让那些语素组合,线形加长。
爷,比如说这个爷,它可以表示父亲。这个爷,它也可以表示爷爷。那么就用“阿爷”来表示这个爸爸,表示父亲。
像木兰辞里面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个阿爷就是父亲。
石变成石头,知变成知道,将变成将军等等这些词,都是用它的长度加长。
还有的古汉语的一个单音词,它到后来变成好几个词。像牢,在甲骨文里面,牛外面画个框框,表示是圈牛的。猪外面画个框框 ,这是家,也是框猪的,羊外面画个框框,表示框羊的,马外面画框框,是框马的。那我们后来就有几个词。牢:羊圈、猪圈、牛棚、马厩。这都是用长度把不同的词分开了。
所以汉语概念化的方式,历经这两次转变。就给我们汉语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比如说:
表达意义更加自由,可以直接延长长度,不用想着让它变一个什么声调,减少新字产生和识字量,不用再另外造新字,只需要在这个词的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一个形容词就行。
比如说北方这个雄性的鸡,叫公鸡,前面加个公,南方方言就在这鸡后面加上形容词,叫鸡公。所以南方叫烧鸡公,北方叫烧公鸡。
我们汉字到现在,即使收字最多的《中华字海》也只收了8万多个字。而这8万多个字是从古到今,所有的字符都含在了里面。而且这里面很多都是死字符,不再用了的。
表达意义更加明晰准确。比如说表达五个月的羊,直接这样一说就行了。通过羊字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在概念化事物的时候,一般是有一个总属的概念,反映了汉民族重视综合的思维习惯。
通过历史的梳理,我们看到汉语的历史上也特别重视分析。有很多概念分的特别的细。羊的单音节词不比现在英语的少。幸好我们的先人在语言的发展中,转变了概念化的方式,把这个汉语构词从单音节为主,变成了双音节为主,使得我们可以用更少的字,来组合出更多的词。减轻了我们的识字量,减轻了我们的记忆负担。关于汉语概念化的转变就讲到这里。
2015年是中国的羊年,春节的时候,英guo首一相和米国一总一统的贺词引起了全球华人的热议,因为羊这个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英语中的羊很多,可就是没有一个词对得上汉语的羊字。
英首一相说祝贺华人“绵羊年”快乐。而米国总一统比较讨巧。他说:“不管华人过的是公羊年,绵羊年,还是山羊年,他都祝华人新年快乐!”
英语里面,公绵羊、母绵羊、公山羊、母山羊,没阉割过的、阉割过的羊,有很多词。
汉语就不一样。汉语纲举目张一目了然。先确立一个种类“羊”,不同的类属再加不同的修饰语指示就可以了。
其实在汉语的历史上有关“羊”的词也不少,到现在很多词都不用了,这反映了汉语概念化方式的进步,这一讲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远古汉语怎么样概念化一个东西呢?主要是把这个语义固化。固化到哪里呢?
一、语义固化
固化到一个音节里面,而这个音节我们就用一个单字来表示。如:
羊,画一个羊的形状就是羊。
那要把羊给埋到土里面呢?那就画一个坑,把这个羊画到里面来。
那要把羊关到圈里面呢,羊圈呢?那就画一个羊,外面画个框框。
那要是把羊煮了呢?一个皿里面画个羊。
那要是把羊扔到水里面呢?一条河,然后里面画个羊。
那要是把羊当做祭品敬献呢?一只手拿着一个羊,这是敬献祭品。
那么这些敬献祭品,包括沉到水里面、埋到土里面、器皿里面煮都是祭品。他们统一有个名称就是牲。牺牲的牲。
还有这个羊,我们要让它去长大怎么办呢?画一只羊这边一只手。拿着一个小鞭,这是牧羊。
还有一群羊走在路上,不分东西南北到处乱走,这种状态就是我们徜徉的徉。
还有羊的性别,古人也是把它概念化,到一个音节里面来。比如说一个母羊,左边画上一个像刀一样的形状。这是读作牝pìn。
公羊呢,一只羊旁边加一个土的形状。这是读作牡。
我们的小羊呢,就是羊下面画一个火。这是羔羊。
如果很多羊,那就画三只羊,这是羴shān。
那我们这个牧羊人上面是羊,下面是人。
姓“姜”的,下面是个人,上面可能带了羊角的装饰。
它这样的造字,这样的成字方式,主要是利用了我们汉字意符的表意性。那么它在一个平面上,重新组合不同的部件来表示新词。这个新词肯定就是用一个音节,把它给读出来的,这是我们远古汉语最常用的构词方法。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浏览一下有多少,比如说我们这个羊的总称。
关于羊的单音节词语
总称:羊,下面分种类:
山羊,“羖”。无角羊,没有角的“羊它”这yang字打不出来,我只好把字分开写。有大角的野羊,“羊余”同上原因。有胡羊“羊需”同上。以上字都没见过也打不出来字,还是放图片吧。
把这个语义直接固化到一个音节里面来,再用一个字形把它表示出来,而这个字形就是用我们的部件,在一个平面里面进行组合。在《汉语大字典》统计出来的羊就有202个。
到了上古汉语时期,就是周秦两汉,这种概念式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上古汉语开始利用另外一个办法来构成新词。在原来这个词的基础上变一下音,改变声音,这个字写法不变。
二、音变构词
朝zhāo,朝cháo。
两个词字形不变
见jiàn,破读为见xiàn。一个是看见,一个是出现。
亡wáng,可以表逃亡,亡wú表示没有。
古人还改变词的声调来构成新词,我们现在汉语还在用的“好hǎo”,这是一个形容词。“好hào”爱好,这是动词。
恶è,它是入声,这是不好的意思,读成去声“恶wù”这就是动词,厌恶的意思。
万献初教授在《汉语构词论》里面,对古汉语的音变构词有个描述:“古汉语单字音变构词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时的过程,大致上萌生于周秦,成长于两汉,大势蔓延于六朝。”在六朝时期就很普遍了。
北京大学的孙玉文教授还专门有一本书,就是谈音变构词的。
音变构词实际上还是没有改变远古汉语的这个状态。要表达一个词都是用一个音节来表示。虽然变了声变了韵变了调,总体来说还是单音词。先秦文献里面,单音词它是占压倒性的优势,而我们新产生的不管是通过变声变韵变调,还是通过造新字来表示一个新词。基本上整个新词都是一词一义。
但这个新词产生后又马上会产生引申义,或者在语境里,临时活用为别的词性和词义。
《史记》曰:“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这个食它有喂的意思,衣服也临时有给别人穿上衣服的意思。那么意义增多之后怎么办呢?就又会产生变声变韵变调这些方式来构成新词。
中古汉语时期,这种构词方式。它显露出一种弊端。一个语音它所负载的意义太多。而我们语言是一个交际的工具。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简单,要清晰。我们的老祖先就开始用了另外一种办法。在长度上想办法。
三、变音化
就是让那些语素组合,线形加长。
爷,比如说这个爷,它可以表示父亲。这个爷,它也可以表示爷爷。那么就用“阿爷”来表示这个爸爸,表示父亲。
像木兰辞里面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个阿爷就是父亲。
石变成石头,知变成知道,将变成将军等等这些词,都是用它的长度加长。
还有的古汉语的一个单音词,它到后来变成好几个词。像牢,在甲骨文里面,牛外面画个框框,表示是圈牛的。猪外面画个框框 ,这是家,也是框猪的,羊外面画个框框,表示框羊的,马外面画框框,是框马的。那我们后来就有几个词。牢:羊圈、猪圈、牛棚、马厩。这都是用长度把不同的词分开了。
所以汉语概念化的方式,历经这两次转变。就给我们汉语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比如说:
表达意义更加自由,可以直接延长长度,不用想着让它变一个什么声调,减少新字产生和识字量,不用再另外造新字,只需要在这个词的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一个形容词就行。
比如说北方这个雄性的鸡,叫公鸡,前面加个公,南方方言就在这鸡后面加上形容词,叫鸡公。所以南方叫烧鸡公,北方叫烧公鸡。
我们汉字到现在,即使收字最多的《中华字海》也只收了8万多个字。而这8万多个字是从古到今,所有的字符都含在了里面。而且这里面很多都是死字符,不再用了的。
表达意义更加明晰准确。比如说表达五个月的羊,直接这样一说就行了。通过羊字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在概念化事物的时候,一般是有一个总属的概念,反映了汉民族重视综合的思维习惯。
通过历史的梳理,我们看到汉语的历史上也特别重视分析。有很多概念分的特别的细。羊的单音节词不比现在英语的少。幸好我们的先人在语言的发展中,转变了概念化的方式,把这个汉语构词从单音节为主,变成了双音节为主,使得我们可以用更少的字,来组合出更多的词。减轻了我们的识字量,减轻了我们的记忆负担。关于汉语概念化的转变就讲到这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