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大的悲哀,是小时候在父母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有人说,孩子最大的悲哀,是小时候在父母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所有的小心翼翼背后,无非是恐惧。
小孩子在父母面前变得小心翼翼,无非是害怕被父母责备、打骂,害怕父母的嘲讽、对自己失望,害怕父母不爱自己等等。
而小孩子的每一种恐惧背后,或许对应的都是做父母的某种“不合格”。
如果一个父母,让孩子在自己面前总是小心翼翼的,这是做父母的失败,也是一种悲哀。
但也许有些父母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可能还觉得,孩子害怕自己,是一种成功,并为之沾沾自喜。毕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
这个问题,也让我想起之前读过的《原生家庭 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
有些父母逃避生活中的困难,不但不照顾孩子,反而要孩子照顾自己。
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和父母的角色错位,过早地被剥夺了童年,被迫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这样的孩子,他们的需求长期得不到回应,可能干脆否认自己的需求。他们照顾别人,却会认为自己无关紧要,即使成年之后,也很难正确地表达自己的 情感 。
这类父母无限度地干涉子女的人生。
他们用各种方法,干涉子女的学业、恋爱、工作、婚姻等,并喊着“这都是为你好”的口号。
如果子女反抗,他们就可能威胁、恐吓、羞辱,或者变相施压,使子女胆怯或内疚,进而控制子女。
这样家庭里的孩子,成年后很容易对自己身份认知模糊,难以区分父母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也很难把自己视为独立存在的个体。
最常见的是身体虐待和言语虐待。这是很多孩子恐惧的最大来源。
身体虐待: 父母打孩子,很多时候其实都是由于自身的疲惫、压力、焦虑、愤怒等。多数人能控制情绪,克制住打孩子的冲动,而有些人却无法自制。
那些暴力倾向非常严重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长期处于恐惧之中,焦虑、紧张、痛苦,甚至长大后也很难消除这种恐惧,难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他人。
言语虐待: 直接、公开地用恶毒的语言贬损孩子,或者经常取笑、挖苦、羞辱孩子,就是言语上的虐待。
言语虐待不仅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还会让孩子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成为某种负面自我实现的预言。
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喜欢言语打击、贬损孩子的父母,很多根本意识不到这是对孩子的伤害,他们可能还理直气壮地觉得,这是“为你好”。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在童年,有时候可能会贯穿一生。
甚至在父母离世之后,有些原生家庭的“烙印”,依然留在孩子身上。
我曾见到过有人是这样的,即便当事人后来已经算是成功人士,但每次回老家一趟,回来之后必定会生一场病。父母已经离世多年,但是一年中总有那么几次,想起往事依然意难平、耿耿于怀。就算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但想起童年时候的自己,还是会忍不住难过、痛苦。
即便后来你如何强大,但你在内心深处,面对父母,依然有个小孩在恐惧害怕,弱小无助。
这就是原生家庭,和不合格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有毒”父母和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通常比我们认为的还要大。而且“有毒”的家庭体系,其恶劣影响常常会代代相传。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并不是让人们将一切错误归咎于原生家庭,或者控诉、对抗父母。
而是帮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与内在的自我和解,从与原生家庭的负面关系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
很多父母以爱之名,却给子女带来伤害。也许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或者不知道怎样才能给子女真正的爱。
就像有些父母,孩子害怕他们,在他们面前变得小心翼翼,家长不但意识不到自己哪里做错了,却反而觉得,这是自己家长的威严在发挥作用,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
爱是滋养,是幸福,是会带来 健康 的 情感 关系。父母之爱,不应是控制,更不应该是伤害和制造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