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触发与边缘触发
描述符的就绪状态有两种判断方法: 边沿触发 和 水平触发 。
我认为这是“拉”模式或“民意调查”模式。为了确定描述符是否就绪,进程尝试执行非阻塞 I/O 操作。一个进程可以多次执行这样的操作。这允许在处理任何后续 I/O 操作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ー例如,如果描述符已经准备好,进程可以选择读取所有可用的数据或者根本不执行任何 I/O 操作,或者选择不读取缓冲区中所有可用的输入数据。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
在 t0时,进程可以在非阻塞描述符上尝试 I/O 操作。如果 I/O 操作阻塞,系统调用将返回一个错误。
然后在 t1时,进程可以再次尝试在描述符上进行 I/O。假设调用再次阻塞,并返回一个错误。
然后在时间 t2,进程再次尝试描述符上的 I/O。假设调用再次阻塞,并返回一个错误。
假设在 t3时,进程轮询描述符的状态,描述符就绪。然后进程可以选择实际执行整个 I/O 操作(例如,读取套接字上的所有可用数据)。
让我们假设在 t4时进程轮询描述符的状态,而描述符没有准备好。调用再次阻塞,并且 I/O 操作返回一个错误。
假设在 t5时,进程轮询描述符的状态,描述符就绪。进程随后可以选择只执行部分 I/O 操作(例如,只读取所有可用数据的一半)。
假设在 t6时,进程轮询描述符的状态,描述符就绪。这一次,进程可以选择根本不执行后续的 I/O。
流程只有在文件描述符“就绪”时才会收到通知(通常是在文件描述符上有任何新活动时,因为它是上次被监视的)。我认为这就是“推送”模型,因为通知被推送到进程中,说明文件描述符的准备就绪情况。此外,对于 push 模型,只通知进程说描述符已经为 I/O 准备好了,而不提供其他信息,例如到达 socket 缓冲区的字节数。
因此,当一个进程试图执行任何后续 I/O 操作时,它只配备了不完整的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进程可以在每次获得描述符准备就绪通知时,尝试执行尽可能大的 I/O,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就意味着进程必须等待下一个通知到来,即使在下一个通知到来之前,在描述符上可以进行 I/O。
开始:
在 t2时,进程得到一个关于描述符已经准备好的通知。
可用于 I/O 的字节流存储在缓冲区中。假设当进程在时间 t2获得通知时,有1024个字节可供读取。
假设该进程只读取1024个字节中的500个字节。
这意味着在 t3、 t4和 t5时,缓冲区中仍然有524个字节可供进程读取而不会阻塞。但是,由于进程只能在获得下一个通知后执行 I/O,因此在这段时间内,这524个字节将保留在缓冲区中。
假设进程在时间 t6获得下一个通知,当额外的1024个字节到达缓冲区时。缓冲区上可用的数据总量现在是1548字节ー524字节,以前没有读过,1024字节是新到的。
假设进程现在读取1024个字节。
这意味着在第二次 I/O 操作结束时,524个字节仍然保留在缓冲区中,在下一个通知到达之前,进程将无法读取这个缓冲区。
虽然在通知到达后立即执行所有 I/O 可能是临时的,但这样做会产生一些后果。单个描述符上的大型 I/O 操作可能会饿死其他描述符。此外,即使在级别触发通知的情况下,一个非常大的写或发送调用也有可能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