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只喜欢买书,不喜欢看书?

 我来答
好声音1718
2022-06-17 · TA获得超过665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3万
展开全部
昨天跟一个粉丝聊天,他问我喜欢看书吗?

我说,以前非常喜欢,现在还可以,但利用碎片时间网看的时间增多了。

他说,为什么我就看不进去呢?有的书翻两页就停了,有的书看下结尾就合上了,有的甚至包装都还没拆就沾满了灰尘。

我说,你应该是“得病”了

......

很多人觉得判断一个人学识渊博与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他家里看看书架上摆了多少书。可我觉得,客观堆放的东西缺乏说服力,就像餐厅的老板不一定都会做菜,乐器行的老师傅不一定都会弹琴,买了很多书的人也不一定都酷爱读书。

买书却不喜欢看书是一种病,病因大都是思想中隐性的倦怠,进而渗入到行动中进化成显性的懒惰。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病态”呢?

一  为了撑门面

撑门面是对那些从小到大没读过几天书的暴发户而言的。有些孩子小时候缺乏读书的家庭条件,只读了几年书,甚至没读过书,或者是比别人晚读书。过早踏入社会的他们,不甘于穷苦生活而富起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成就。这样,曾经别人眼里的穷小子就会吸引更多的眼睛注视着他。在这样的目光和社会条件下,对他们的言行举止也会有更多的苛求。如果想真正摆脱固有的标签,财富之外,还需跟上个人修养。

可是,对一个从小接受落后的教育的人来说,几十年的摸爬滚打或许教会了他一些不成文的道理,一些“话糙理不糙”的现实规律,这些道理屡试不爽。在他们的头脑里,这就是智慧,而智慧的源头,总是经验主义汩汩如泉。

所以,只有书才能真正解救他们薄弱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层阶,书架上都是罗列的知识,可是没有一本能提起他的兴趣。这本就不是他所喜所好,即使硬着头皮去读也是无从读起,走马观花一过,他还是潜藏着骨子里的江湖气息。

浮夸的门面背后,是赤裸裸的知识鸿沟。

二 装逼专用

喜欢装逼的大都是年轻人。读书不多却想像大学问家一样得到别人赞许的眼光。特别是书架上摆一排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村上春树、昆德拉……外国文学更是装逼神器,从读的书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外国文学潜台词就是已将个人眼光放于全世界,中国书海已经游到头了。孔乙己烂在身上的长衫,说好听一点,是读书人的尊严,难听一点,就是一件不甘平庸的“装逼外套”。

还有一种装逼缘由,就是当下时兴的“文艺”二字。写手账、听民谣、喜欢画画和读书……文艺青年们的日常,一定是少不了书的陪伴的,这是最直观的文艺生活的体现。

可是他一定是忘记了,书可以装裱,但无法用来装逼!

三 忙碌又怠惰的书虫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是从小读书长大的,把读书当做一种认真也正经的消遣。于是每次逛书店都会挑几本喜欢的书,以为总有一天可以拿出来读一读。

而且每次网上搞促销,他们都觉得是个屯书的好机会。精装本放了一大摞,从被放下的那一刻起就像被埋进了坟墓,很难有复活的一天了。忙碌时按下开始键,结束键就坏掉了,即使中间休息一会儿也不见得会打开一本书,打开手机的概率反而大的多。

信息爆炸的时代,原本能够用来看书养花的激情都被小小的手机所泯灭。越来越多的人“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书越多反而自加的心理压力越大,越不知该从那一本开始读起。每一本都想读,纠结之下,一时之间却每一本都未读。

这都是懒癌患者的通病,想做的事情当下不做,以后会做的概率就会更加渺茫。

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想学画画,等到颜料纸张够备齐全,却突然没了兴趣;想坚持夜跑,却因为几个晚上有其他事情,而导致没事的时候也没了夜跑的激情。

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也”,细想来确有一番道理。自己的书就摆在书架上、桌上、床上,随处可见,随手可得,总是以一句“以后有的是时间读”搪塞自己难得的一丁点儿读书瘾,安慰自己深不见底的堕落。

书之所以存在,不是为了成全你的文艺形象,而是一种信仰。

把时间用在读书上的人懂得用文化置换草莽,唤醒前辈们的的智慧结晶,让自己的生活饱满起来,也蓬勃起来。

总之,想看书的人,随时随地都有时间;不想看书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为自己催眠,没时间。

四 盲目追随崇拜

当下有很多推荐读书的微博、微信平台,他们会定期或者不定期推荐书单,有的会冠上权威的名号,加上“必读”之类的字眼;有的会借明星、名家之名,“XXX推荐”之类,明星效应本来就是不可估量的营销手段,粉丝们买下那些书并非是崇尚里面的知识,而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对偶像的忠诚,实则这只是盲目追随。

对于那些如潮如浪的书单,有些人不加判断便全数吞下,跟着大众看书总不会出太大差错。再说马云都看的书,我怎能不看。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好对别人吹嘘:“这是XXX推荐的成功必读书,你读过吗?”

看到别人在读什么,就跟风也买一本,其实同样一本书,对不同的人来说感觉、收获、影响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同样一本东野圭吾的《秘密》,小说家看到的是饱满的情节,科幻粉的人关注的是灵魂的奇妙,伦理学家会纠结到底是夫妻还是父女,情感专家则更在乎里边的感情戏码。(PS是不是我这么一说,又有人准备去买了?)

书给人们的印象和喜恶各异,只会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随潮流买书是匹夫行径,真正的聪明人会自己分辨挑选适合自己的书目。别人说的对某些人来说是真理,对你也许就是废话。不然也就不会照着书单买那么多书,却任凭它们被灰尘包裹,翻几页就说拜拜了。

偶像会因为你买了他推荐的书,跟你合影吗?还是给写私信?事实上,偶像不会因为你读了他推荐的书,吃了他代言的零食就对你另眼相看。

书粉们应该摆脱跟风购书的怪圈,且买且读,且行且成长。

总之,买书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想读的欲望的,然而书真正在手上的时候却变成了沉甸甸的负担,完成了虚假的期许,没有长进的还是自己。

特别是在电子书入侵地球的时代,大部分书籍市场被电子书籍殖民,这时候购买实体书籍似乎更能体现出个人情怀。其实情怀更多地体现在“读”上,可惜很多人都把它曲解在了“书”上。

当然,如果你有满目的书籍,那说明你至少曾经有过一颗读书的心,何不从现在开始读起?它能让你遇见那个全新的自己。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