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春雨古镇
王小柳
我的家住在小镇,巷子里是青石板铺的路,两边是木质结构的房屋,古镇的四周是宽宽的护城墙。沿着青石板路从护城墙东门走出去,是一条宽宽的河流,古镇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这条河。
河道的远方产煤,有各种交通工具从护城墙下的道路驶过,改革开放之前,有一些村里的老人小孩在河边捡煤矿。我经常过去帮忙,看见小山在捡煤,他和他奶奶各提一个竹篮,在河边弯腰低头搜寻。我把捡的煤矿都丢进小山的竹篮里,希望他们可以早点捡完回家休息。
不一会,刚刚停下的春雨又下了起来,而且越下越大,没有停的意思。捡煤的人纷纷回家去了,我和小山还有他奶奶走到护城墙边,顺着楼梯走上去,这个护城墙很多地方是双层的,里面一层有一些拱洞,我们在拱洞下躲雨。小山奶奶拿出竹篮里的馒头分给我们吃,我象征性地吃了一点。外面雨还在下,雨落在地上,洗刷得青石板更加细腻干净,热气褪去,空气中翻飞着一种好闻的土腥味。
小山奶奶看看天边说道,一会雨就会停的,等雨停了,煤块洗刷地黑黝黝的,一捡一个准。我摸出口袋里的三块糖,坚持让小山奶奶也吃一块,这是镇上卖的唯一一种糖果,名字不好听叫鸡屎糖,吃起来却是很甜,奶奶吃得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秋雨洗刷过后,人的心也似乎敞亮起来,特别地清爽。我们继续在河边捡煤,雨后煤矿特别显眼,捡的速度也快了许多。
城墙里家家户户开始唤自家小孩回家,我看小山他们竹篮都快满了,便恋恋不舍地回家去了。家中的门板也关上了一半,说明我回来的正是时候,快要吃晚饭了。搬个小桌放在门口,坐在门槛的青石板上,小桌上摆放好热腾腾香喷喷的大米粥,几样小菜,一叠煎饼。我拿着筷子大口的吃起来。
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看来明天的集市也是赶上阴雨天了。屋檐下滴滴答答雨水落下来,住在古镇的人们对于水滴石穿是最有体会了,家家户户屋檐下的青石块都是依照水滴的形态连成一个个孔洞。做生意也讲究水滴石穿,街上两户人家生意卖的是吃食,我是每天必吃,一个是东头的炒货店,什么炒老蚕豆,熏青豆,真是香鲜可口。一个西头的酱坊,用酱底子泡制压实的豆腐块,有嚼劲还有味道。
第二天的集市并没有受连绵细雨的影响,集市中撑起各式大小的油伞,人头攒动,男女老少骑驴、驾车来赶集。各种买卖生意兴隆,有唱戏的,有摆摊的,还有挑着担子吆喝的。我来到卖头花秦老头的摊位,在一个大油伞下面,三个箱子的头绳头花琳琅满目摆在玻璃盖板下,姑娘大嫂都围了过来。有玫瑰花头绳,白玉兰胸针,宝石项链,看得人眼花缭乱,有几种新款的蝴蝶结深得我心,我仔细地比较,拿了一个紫罗兰色的头绳,今天的集市也算是小有收获啦。
街那头,小山拿了个碗,打了满满一碗豆腐脑,放在竹篮中,我和他并肩往东门走去。在雨中,小山顾不上打伞,他要把用捡煤块换的豆腐脑早点带回家,和他奶奶一起品尝。沿着巷子,走过一个个黑瓦灰墙,一排排暗红色小木楼,出了东门,来到大河旁,小山的家就在河对岸。河上有一座很多小船连接的浮桥,我远远目送小山提着竹篮晃晃悠悠而又笃定地走过浮桥,消失在古镇山水画般的细雨中。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gdb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