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受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在教学工作中仍较为普遍的存在。
许多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使学生考高分、拿名次,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德育工作。
要想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要知道,我们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而不是“才德兼备”,这一标准本身就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求知”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因此,作为人民教师,必须把德育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只重“教书”,不重“育人”;只重智育,不重德育,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对不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
只有真正转变观念,广大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二、改变评价模式,激发德育热情。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
学校评价教师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
只要考试成绩高,教师的工作就好;只要成绩低,教师的工作就差。
甚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发放奖金、评优评模的唯一标准。
致使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
大量的作业批改,频繁的考试测验,节假日的补课辅导,几乎成了教师的全部工作。
而且,为了提高成绩,教师不得不把精力放到学习好的学生身上。
对于那些升学无望、及格堪忧的学生也只能放弃。
因此,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三、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
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我们不能在讲完“阿基米德定律”或是“牛顿定律”之后附加一段思想道德教育,讲什么遵守社会公德或是遵守班级纪律之类的问题。
但可以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定律的发现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坚强意志,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教育和意志品质培养,或者暗示学生将来会有更多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律、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其为国争光的信心。
再比如历史课,可以结合我国在封建社会独领 *** 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可以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后的飞速发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也可以结合近代中过得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