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历史
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
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唐太宗贞观九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
唐穆宗长庆元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
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
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
扩展资料
黄河洪水特征
黄河上游洪水多发生在9月,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兰州洪水主要来自贵德以上。
由于降雨历时长,强度小,加之兰州以上植被较好,草地、沼泽等对降雨的滞蓄作用较强,形成黄河上游洪水涨落平缓,洪水历时较长,洪峰较低,洪水过程线呈矮胖型。
龙羊峡至兰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递增的,特别是洮河、湟水等较大支流汇入后,流量增加较为明显。
黄河上游多为峡谷河段,不论洪水大小,一般传播时间变化不大,贵德到兰州约需1.5天,兰州到河口镇约需10.5天。
黄河上游洪水到达中下游,一般成为基流。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区和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
黄河中游地区61%的面积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流众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含沙量大。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在大强度暴雨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土壤侵蚀,致使中游地区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