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原文与赏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为杜牧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时所作,是一首千百年来流传甚广的诗篇。清明时节正当阳春三月,花艳柳绿,春光明媚。不过,有时也会细雨纷纷,下个不停。首句所写,正是这样一种易于令人伤感的天气。次句接写细雨濛濛中的“路上行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断魂”二字极写雨丝风片中“路上行人”情灵摇荡的情状。一个“欲”字下得很有分寸,意为尚未断魂而已难以为情。其抒情之婉曲尽情,非深有体会者所不能道。
三四两句笔意荡开,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以寄情写意。“借问酒家何处有”,是谁借问,没有说,看来是诗人自己,但也不妨就是某一“行人”。被问者是谁,从答句中带出。回答了什么,“遥指杏花村”,没有语言,而是一目了然的动作,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杏花村”是一个村名,还是一个酒家的名称,诗中一概不作交待,给读者留下的是想象的广阔空间。从诗情来说,这句诗将“雨纷纷”带来的浓重的“欲断魂”的哀愁气氛推开,使全诗自然转向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新境界。
这首诗极富于画感。诗中展现的是一幅江南清明时节的风情画,透过雨帘,可以看到晃动的人影,接着叠印出诗人的形象,他询问牧童酒店的去处,牧童指着远方作答。诗人层层布景,处处设色,一片天趣自然涌出。谢榛评此诗为“宛然入画”(《四溟诗话》卷一),是颇有见地的。还应指出的是,此诗的前两句与末一句之间的两种感情——外泄的烦恼与深蕴的喜悦,以及两种色调——暗色与明色、冷色与热色,转接过渡极为自然,表现出一种疏朗洒脱的风格。这既与诗人豁达的胸襟有关,也是与其高度的语言艺术分不开的。全诗四句都作散行文字,承上启下的第三句的巧妙措辞,都有助于前后字句间的和谐流利与造成疏朗洒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