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的演变
中国汉字的形体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有些字体在某个朝代是并存的,大体上经历了甲骨文一一大篆一一小篆一一隶书一一草一一行一一楷等几个阶段:
一、甲骨文是在殷商时期。
二、大篆籀(zhou)文) : 商、周时期:(广义的大篆包括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包括金文(钟鼎文) 、石鼓文等,是小篆的前身)
三、小篆(秦篆) :秦朝时期:(李斯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籍文) 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后人把“篆文”专指为小篆。西汉末年,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四、隶书(秦隶和汉隶) :秦汉时期(秦时虽然规定了小篆为通行的标准字体,实则并存“八体”,隶书已形成) ;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五、草书(章草) :汉魏时期:(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六、楷书:起于东汉,盛行于唐朝。(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七、行书:产生于东汉末年,盛于东晋: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个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2019-02-1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