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作文500字
38个回答
展开全部
早晨,我刚刚起床,人就异常兴奋。因为今天是八月十五号,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终于来了。今天一大清早,爸爸妈妈还有我就一起到超市买菜,月饼等食物。 下午爸爸妈妈都在厨房里忙着杀鸡,杀鱼,切肉,切菜,忙的真是不亦乐乎。
吃晚饭的时候,我埋头吃饭,简直有点狼吞虎咽似的。不一会儿,我就第一个吃好了饭。我马上去做好了赏月的准备工作。
等啊等,等啊等,我始终没能揭开月亮神奇的面纱。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这月亮怎么还不现出真面目,我想一睹书中所说:多么圆,亮,大,美丽的中秋月亮啊!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去询问家长,原来我的是受第13号台风“森拉克”的影响。虽然今天没能如我所愿的看到中秋节的月亮,但是我还是十分开心。
中秋节的来历也有人说是当时老百姓们为推翻元朝的暴虐统治把”杀靴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纸条放进月饼里互相传递!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们推翻了.也许我们现在吃月饼是为了庆祝胜利的喜悦吧!也有人说中秋节是丰收的季节,是农民们体验享受丰收的喜悦与高兴吧!
中秋节是快乐的,是团圆的象征,是充满喜悦的象征,让我们共同欢过这个有”意义”的”中秋节!” 吧!
------------------------
中秋那天晚上,月亮是那样的圆。人们总是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十六的圆。星星也是那样的多,那无数的星星围绕着圆月。有些星星喜欢独处,但是当它们看见那圆圆的月亮时,也想往那边靠拢,似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月亮的孩子,在这一天,它们从不同的方向赶来与月亮团圆。
许多人由于工作忙无法与家人团圆。当他们站在窗前凝望月亮时,可能会想起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思乡、思亲,对月亮总有说不完的话,那是因为月亮里同样塞满了对亲人的思念,怪不得月亮是那样的圆。月饼也象征着团圆。每当人们吃月饼时,不仅只是在品尝月饼那香甜的味道,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更享受到亲人给的爱是那样的温暖。
小时侯,妈妈总给我讲嫦娥的故事,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听不烦。只要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觉得新奇,总向往着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
长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如果回到过去,就会教育那时的自己“去天上并不那么容易,天上也根本没什么嫦娥,月球上没有水,温差很大,根本无法生活......”可忽然想起:儿时的自己也是挺可爱的。我还是给自己留住那想象的空间吧!
在这圆月之夜,我们送给每一个人爱的祝福。正是这爱让月亮变得更圆、人变得更亲。
在这古老传统的影响下我国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让许多亲朋好友在于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让许多在外地的人们又回到了温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温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年在外这使得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们的”悲欢离合”这又让多少人痛心!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这都是千古绝唱!许多游子不都是用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感情、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吗!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现在不也是有大多数部分的人围坐在桌前”吃饼赏月”吗!
吃晚饭的时候,我埋头吃饭,简直有点狼吞虎咽似的。不一会儿,我就第一个吃好了饭。我马上去做好了赏月的准备工作。
等啊等,等啊等,我始终没能揭开月亮神奇的面纱。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这月亮怎么还不现出真面目,我想一睹书中所说:多么圆,亮,大,美丽的中秋月亮啊!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去询问家长,原来我的是受第13号台风“森拉克”的影响。虽然今天没能如我所愿的看到中秋节的月亮,但是我还是十分开心。
中秋节的来历也有人说是当时老百姓们为推翻元朝的暴虐统治把”杀靴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纸条放进月饼里互相传递!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们推翻了.也许我们现在吃月饼是为了庆祝胜利的喜悦吧!也有人说中秋节是丰收的季节,是农民们体验享受丰收的喜悦与高兴吧!
中秋节是快乐的,是团圆的象征,是充满喜悦的象征,让我们共同欢过这个有”意义”的”中秋节!” 吧!
------------------------
中秋那天晚上,月亮是那样的圆。人们总是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今年八月十五的月亮要比十六的圆。星星也是那样的多,那无数的星星围绕着圆月。有些星星喜欢独处,但是当它们看见那圆圆的月亮时,也想往那边靠拢,似乎所有的星星都是月亮的孩子,在这一天,它们从不同的方向赶来与月亮团圆。
许多人由于工作忙无法与家人团圆。当他们站在窗前凝望月亮时,可能会想起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思乡、思亲,对月亮总有说不完的话,那是因为月亮里同样塞满了对亲人的思念,怪不得月亮是那样的圆。月饼也象征着团圆。每当人们吃月饼时,不仅只是在品尝月饼那香甜的味道,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更享受到亲人给的爱是那样的温暖。
小时侯,妈妈总给我讲嫦娥的故事,我听了许多遍,可还是听不烦。只要是关于月亮上的故事我就觉得新奇,总向往着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嫦娥一起玩、一起看星星。
长大再看,就不是那么奇妙了。如果回到过去,就会教育那时的自己“去天上并不那么容易,天上也根本没什么嫦娥,月球上没有水,温差很大,根本无法生活......”可忽然想起:儿时的自己也是挺可爱的。我还是给自己留住那想象的空间吧!
在这圆月之夜,我们送给每一个人爱的祝福。正是这爱让月亮变得更圆、人变得更亲。
在这古老传统的影响下我国一直有这样的习俗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吃团圆饭,让许多亲朋好友在于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这让许多在外地的人们又回到了温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温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年在外这使得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人们的”悲欢离合”这又让多少人痛心!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这都是千古绝唱!许多游子不都是用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感情、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吗!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现在不也是有大多数部分的人围坐在桌前”吃饼赏月”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汉服中秋
编辑本段节日简介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传说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编辑本段中秋月饼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1]。 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在报上刊登巨幅广告,于橱窗布置霓虹灯。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既不布置橱窗,更不打广告,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秋月饼
。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拜月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编辑本段节日简介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传说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编辑本段中秋月饼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胜利,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许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可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残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初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此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1]。 民国年间,南京的月饼市场为广(帮)式、苏(帮)式和本地(帮)产“三分天下”,广式的馅料以火腿、枣泥、椰蓉等为主,厂商以冠生园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乐园等。它们以声势浩大的广告战为手段,在报上刊登巨幅广告,于橱窗布置霓虹灯。著名的苏帮厂商有小苏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广告制作上颇具海派特色,爱搞噱头;苏式月饼质量不逊于广帮,价格则较之便宜,故而节后盘点,财源滚滚胜于广帮。广帮的顾客是达官贵人、豪商巨贾;苏帮的顾客多为小康人家;而广大普通市民则乐趋本帮,虽然其馅料不过是荤五仁、素椒盐两种,全市100多家本帮点心铺的店容店貌亦老气横秋,既不布置橱窗,更不打广告,但都靠质量和诚信及价廉赢得顾客盈门,市场份额相对广帮、苏帮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秋月饼
。
编辑本段节日习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拜月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花灯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欢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柚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怀着无比轻快的心情,我们迎来了上中学以来的第一个中秋佳节。
原本打算好好赏一赏月的,我家楼顶是最好的赏月场所。可是原计划糟到暗算,学校在中秋节那一天,突然传来了一个不知是好是坏总之破坏了我原来计划的骇人消息:按上级领导规定,中学生中秋节将在学校度过,晚上6点30分到校组织看露天电影《走进毛泽东》,全部学生自带报纸“席地而坐”。我们一听,全部傻眼了。接着,发出一声声叹息:“唉——”“真讨厌——”刹时全班变成菜市场。
可再怎么叫也没办法,我们当即决定:既然如此,就要使这个中秋节过得别具一格。于是,我们便密谋了一个开心的“赏月计划”。
中秋节晚上,我“密谋”的要求,带了一个双黄月饼。呵呵,着不是单我一个人吃的,是……哦,My got,不能说,说了这个计划就完了。
一到校,刚好六点半。我们在愤骂声中勉强坐下后,便把报纸连接铺在一起,那时准备用来放月饼和吃月饼的!呵呵——可能你已猜到一半了,我们将在这里一起吃月饼!
一开始,我们混混沌沌地看了一点电影,然后就是挤成一堆聊天。忽然聊到月亮,便一齐抬头望月。呵,月亮呈红铜色,活像月食发生了。圆倒挺圆,只是……这颜色也真倒挺另类。不过,我们的计划也很别样,也就不计较这么多了。红月亮就红月亮,月亮还不一个样,颜色的差异或许会更具吸引力。
八点种悄悄地来临了。这是我们吃月饼的“神圣时刻”。徐倩华、钟伟、我、李澜涛各自带了一个不同的月饼来吃,恰好凑成一盒多元素月饼——白莲蓉、哈密瓜、双黄蓉、五仁香。我们兴致勃勃地切开一个又一个月饼,六七个人围成一圈“品尝”四种不同味道的月饼,气氛热热闹闹,轻松搞笑。边吃又边看电影,还在“赏月”(实际上就是随意看一眼,没有多少人认真看它)。班长陈秀烨发话了:“我们吃得这么开心,不妨把廖韶婷的双黄给老师吃吧。”不愧是班长,我们举双手赞成。如果老师也能分享我们的快乐,那岂不是“皆大欢喜”?因为“快乐也是一种传染病”,把我们闹翻天的快乐通过一个小小的蛋黄月饼所传达给老师,希望老师也和我们一样过个开开心心的中秋节。
这个中秋节十分特别,这或许是上中学的第一份“友谊加固礼”吧?!
原本打算好好赏一赏月的,我家楼顶是最好的赏月场所。可是原计划糟到暗算,学校在中秋节那一天,突然传来了一个不知是好是坏总之破坏了我原来计划的骇人消息:按上级领导规定,中学生中秋节将在学校度过,晚上6点30分到校组织看露天电影《走进毛泽东》,全部学生自带报纸“席地而坐”。我们一听,全部傻眼了。接着,发出一声声叹息:“唉——”“真讨厌——”刹时全班变成菜市场。
可再怎么叫也没办法,我们当即决定:既然如此,就要使这个中秋节过得别具一格。于是,我们便密谋了一个开心的“赏月计划”。
中秋节晚上,我“密谋”的要求,带了一个双黄月饼。呵呵,着不是单我一个人吃的,是……哦,My got,不能说,说了这个计划就完了。
一到校,刚好六点半。我们在愤骂声中勉强坐下后,便把报纸连接铺在一起,那时准备用来放月饼和吃月饼的!呵呵——可能你已猜到一半了,我们将在这里一起吃月饼!
一开始,我们混混沌沌地看了一点电影,然后就是挤成一堆聊天。忽然聊到月亮,便一齐抬头望月。呵,月亮呈红铜色,活像月食发生了。圆倒挺圆,只是……这颜色也真倒挺另类。不过,我们的计划也很别样,也就不计较这么多了。红月亮就红月亮,月亮还不一个样,颜色的差异或许会更具吸引力。
八点种悄悄地来临了。这是我们吃月饼的“神圣时刻”。徐倩华、钟伟、我、李澜涛各自带了一个不同的月饼来吃,恰好凑成一盒多元素月饼——白莲蓉、哈密瓜、双黄蓉、五仁香。我们兴致勃勃地切开一个又一个月饼,六七个人围成一圈“品尝”四种不同味道的月饼,气氛热热闹闹,轻松搞笑。边吃又边看电影,还在“赏月”(实际上就是随意看一眼,没有多少人认真看它)。班长陈秀烨发话了:“我们吃得这么开心,不妨把廖韶婷的双黄给老师吃吧。”不愧是班长,我们举双手赞成。如果老师也能分享我们的快乐,那岂不是“皆大欢喜”?因为“快乐也是一种传染病”,把我们闹翻天的快乐通过一个小小的蛋黄月饼所传达给老师,希望老师也和我们一样过个开开心心的中秋节。
这个中秋节十分特别,这或许是上中学的第一份“友谊加固礼”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终于来临了。一大清早,爸爸妈妈就上街买菜去了。我就在家里剪“喜”字,贴在墙上,给家里增添喜气。
下午,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乎着杀鸡、切菜等```````我就在卧室里折纸鹤,每11个串成一串,表示欢迎中秋节的到来。
晚上,爸爸妈妈姑姑做菜时脸上都洋溢着欢笑,动作比以前利索多了。爷爷奶奶看着丰盛的晚餐,看在眼里,甜在心里。我们早早地吃过晚餐,做好准备,等待月亮的出现。
月亮隐隐约约地出现了。我们洗过手,手里拿着塑料叉,我等不急了,叉起月饼咬了一口,爷爷看见了,刮了我一下鼻子,说:“小馋猫。”弄得我怪羞的。月亮慢慢地,越来越圆,越来越亮,发出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我们的身上,好像披上了银色的衣纱,漂亮极了。我指着月亮 说:“快看呀!快看呀!月亮好美呀!”爷爷奶奶看了看了月亮,说:“月亮真美呀,让我们共同品尝月饼吧!我们一边谈笑风生,一边赏月吃饼。爸爸妈妈各拿着一杯陈年老酿,双双走到爷爷奶奶的跟前,齐声说:“祝爷爷妈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永远不老。”爷爷奶奶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深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吴叔叔把我接到月宫里去了。台湾的小朋友在那里等着我。嫦娥阿姨给我们表演了节目,还给我们吃了兔子糕、桂花蜜……
下午,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乎着杀鸡、切菜等```````我就在卧室里折纸鹤,每11个串成一串,表示欢迎中秋节的到来。
晚上,爸爸妈妈姑姑做菜时脸上都洋溢着欢笑,动作比以前利索多了。爷爷奶奶看着丰盛的晚餐,看在眼里,甜在心里。我们早早地吃过晚餐,做好准备,等待月亮的出现。
月亮隐隐约约地出现了。我们洗过手,手里拿着塑料叉,我等不急了,叉起月饼咬了一口,爷爷看见了,刮了我一下鼻子,说:“小馋猫。”弄得我怪羞的。月亮慢慢地,越来越圆,越来越亮,发出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我们的身上,好像披上了银色的衣纱,漂亮极了。我指着月亮 说:“快看呀!快看呀!月亮好美呀!”爷爷奶奶看了看了月亮,说:“月亮真美呀,让我们共同品尝月饼吧!我们一边谈笑风生,一边赏月吃饼。爸爸妈妈各拿着一杯陈年老酿,双双走到爷爷奶奶的跟前,齐声说:“祝爷爷妈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永远不老。”爷爷奶奶听了,笑得合不拢嘴。
深夜,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吴叔叔把我接到月宫里去了。台湾的小朋友在那里等着我。嫦娥阿姨给我们表演了节目,还给我们吃了兔子糕、桂花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找了4篇,将就将就吧.
一:
吃月饼要看着月亮,这样眼睛会变得更明亮
今天是中秋节,爸爸上网给我查了一些关于中秋节的资料,我看到资料上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中秋节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中秋也称“团圆节”。
爷爷给我讲了中秋吃月饼的来历,在元朝的时候,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已经做好起义的准备了,但朝廷的官兵查的很严,传递消息很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办法,命令属下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里,派人把月饼送到每个家里。很快,徐达就攻下了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朱元璋很高兴,将月饼赏给大家。
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下来。
中秋节的晚上,奶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吃完饭后,我们把月饼和柚子搬到阳台上,这时月亮已经升到天空了,奶奶告诉我,吃月饼要看着月亮,这样眼睛会变得更明亮,我们在阳台上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这个中秋节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这真是个有意义的中秋节。
二: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 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三:
中秋节的晚上,月光柔和,凉风习习,我们全家聚在一起,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月饼。突然,爸爸兴致勃勃地说:“我们来猜谜吧!”我和妈妈都同意了。
这是抢答谜语,大家轮流出题,另外两个人抢答。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一题扣十分,从一百分开始计数。
第一个是爸爸出题:“一间小黑房,不能开门窗,窗儿开一开,万物能进房。打一日用品。”大家思考起来,我也手托着下巴思考起来。忽然,我看到了桌子上的照相机,就没往下想,说:“是不是照相机?”爸爸连连点头,说:“给你加十分。”我高兴地吹起了口哨。
轮到我出题了,我故意放慢速度:“一个老头九十九,天天早上喝冷酒。打一日用品。”大家有沉入思索。妈妈说:“是不是杯子?”我摇摇头。大家又想了起来。爸爸突然发疯似地喊道:“水瓢!水瓢!”我连忙点点头,说:“给爸爸加十分,妈妈减十分。”爸爸得意地望了望我们,哼起了小曲儿。妈妈则无奈地摇摇头。
好不容易轮到妈妈出题了,只见她先想了一会儿,说:“我出一个超难度的谜语,一物生来两面坡,坡顶好像马蜂窝,对着蜂窝吹口气,陪你唱起动听歌。打一乐器。”“是排箫吗?”我问。“是小号吧?”爸爸说道。妈妈对我们摇摇头,因此我们非常生气,因为好不容易夺来的十分被抢走了,我和爸爸都气得咬牙切齿直跺脚。我想起了电子琴上写的一些乐器:大号、圆号、唢呐、单簧管、口琴……对了,口琴!我连忙说:“口琴!”妈妈说:“对!给你加十分。”
“现在我宣布:获得第一名的是谢文君同学,第二名是我本人,第三名是妈妈!”爸爸像个主持人似地说。
这个中秋节过得真愉快!
四:
中秋,对我来说,也只不过就是吃个月饼,没有多大的乐趣。这几年都是在学校过的,老师也会发个月饼以表示节日到了,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
嘿,今年的中秋可不同了,节日在星期五,我可以回家过中秋了。想着一家人围着桌子坐着,桌上放着一盘月饼,然后大快朵颐,心里便美美的,只是——表哥和表姐居然凑热闹说要来我家,看来我可得早做准备了。表哥表姐学问好,每次在一起,就会合起来“对付”我。表哥自诩李白,只不过人称“诗窃”,他专门改别人的诗,然后就“名正言顺”地成了自己的了。表姐也不差,应付应付表哥还是绰绰有余的。最可惨的还是我,他们的长处恰恰是我的短处,正好这又是中秋,诗兴大发的日子啊!
一放学,我就往家赶,还没进家门就傻眼了:表哥表姐早已到我家了。我几乎什么也没准备!唉,不管了,豁出去了,只能随机应变了,准备应战!我很快跑上了楼,把身上的大包小包甩个满地,然后“哗哗”地一阵乱翻书,几乎把家里所有有关“月”的诗句都抄了下来,还读了好几遍——到时候把这些纸条拿出来可不好意思啊!
吃过晚饭,月亮出来了,又大又圆,好一个明亮的大银盘!我们在院子里摆好桌子,放上茶水、月饼、果盘,兄妹几个围着桌子,喝茶,嗑瓜子,天南地北地畅聊。
没一会儿,表哥终于熬不住了,说:“大妹,小妹,我们来玩个游戏吧!简单点,就看谁说的诗句多,前提是诗中必须带‘月’字,怎么样?”表姐自然不甘示弱,当场叫好。我也长长嘘了一口气,这个还算简单,毕竟在学校里还读过几首古诗词的,应该还能应付。
作为东家,他们要我带个头,从我开始。我连忙随口说了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表姐接口:“明月当空照。”表哥装出一副书生模样,摇头晃脑道:“玉梯横绝月中钩。”就这样,我们依次“接龙”带“月”的诗句:“蓬莱宫中日月长”,“行宫见月伤心色”,“泗水文章昭日月”,“两表于今悬日月”……
表哥越说越来劲,还没轮到他说,就接了下去:“明月几时圆?”“十六!”突然响起一个稚嫩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弟弟。表姐忍不住偷偷笑了起来,表哥咧着嘴说:“过来,也算你一个,小子!”
这一声“十六”打断了我们诗句接龙的气氛,表姐说:“算了,各人作一首诗就是了,别在这儿充当诗人了!明天就要回学校了,今天可是特地回来,我们兄妹几个好久不见了,正好趁这个节日聚一聚。”对啊,听表姐这么一说,还真是!到底有多长时间没有相聚了,我还真记不清了。
言归正传,表姐提议作诗,这下完了,我哪会作什么诗啊,作出来还不笑掉人家大牙!表哥似乎看出我的心思,就笑着说:“你们啊,也就别在这大好月光下丢人现眼了,听我作一首就好了。”说罢,站起来面朝明月,吟诵道:“明月几时圆,把茶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夜是何节……”还未等表哥念下去,弟弟就嘲笑道:“平时都要偷李白的诗,今天改行偷苏东坡的词啦!”弟弟说完撒腿就跑,表哥紧追了出去,我和表姐笑成了一团。
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聚必有散。待表哥表姐走了之后,我收拾“残局”时才发现月饼一个也没动过,我笑着拿起一个,咬了一口,只见里面有一张纸条,写着一句诗:“更入清风明月。”原来这些月饼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做的,肯定花了他们不少心思和心血……
这个特别又新鲜的中秋“圆月诗会”,让我难忘。
一:
吃月饼要看着月亮,这样眼睛会变得更明亮
今天是中秋节,爸爸上网给我查了一些关于中秋节的资料,我看到资料上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中秋节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中秋也称“团圆节”。
爷爷给我讲了中秋吃月饼的来历,在元朝的时候,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已经做好起义的准备了,但朝廷的官兵查的很严,传递消息很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办法,命令属下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里,派人把月饼送到每个家里。很快,徐达就攻下了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朱元璋很高兴,将月饼赏给大家。
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下来。
中秋节的晚上,奶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吃完饭后,我们把月饼和柚子搬到阳台上,这时月亮已经升到天空了,奶奶告诉我,吃月饼要看着月亮,这样眼睛会变得更明亮,我们在阳台上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这个中秋节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这真是个有意义的中秋节。
二: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 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三:
中秋节的晚上,月光柔和,凉风习习,我们全家聚在一起,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月饼。突然,爸爸兴致勃勃地说:“我们来猜谜吧!”我和妈妈都同意了。
这是抢答谜语,大家轮流出题,另外两个人抢答。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一题扣十分,从一百分开始计数。
第一个是爸爸出题:“一间小黑房,不能开门窗,窗儿开一开,万物能进房。打一日用品。”大家思考起来,我也手托着下巴思考起来。忽然,我看到了桌子上的照相机,就没往下想,说:“是不是照相机?”爸爸连连点头,说:“给你加十分。”我高兴地吹起了口哨。
轮到我出题了,我故意放慢速度:“一个老头九十九,天天早上喝冷酒。打一日用品。”大家有沉入思索。妈妈说:“是不是杯子?”我摇摇头。大家又想了起来。爸爸突然发疯似地喊道:“水瓢!水瓢!”我连忙点点头,说:“给爸爸加十分,妈妈减十分。”爸爸得意地望了望我们,哼起了小曲儿。妈妈则无奈地摇摇头。
好不容易轮到妈妈出题了,只见她先想了一会儿,说:“我出一个超难度的谜语,一物生来两面坡,坡顶好像马蜂窝,对着蜂窝吹口气,陪你唱起动听歌。打一乐器。”“是排箫吗?”我问。“是小号吧?”爸爸说道。妈妈对我们摇摇头,因此我们非常生气,因为好不容易夺来的十分被抢走了,我和爸爸都气得咬牙切齿直跺脚。我想起了电子琴上写的一些乐器:大号、圆号、唢呐、单簧管、口琴……对了,口琴!我连忙说:“口琴!”妈妈说:“对!给你加十分。”
“现在我宣布:获得第一名的是谢文君同学,第二名是我本人,第三名是妈妈!”爸爸像个主持人似地说。
这个中秋节过得真愉快!
四:
中秋,对我来说,也只不过就是吃个月饼,没有多大的乐趣。这几年都是在学校过的,老师也会发个月饼以表示节日到了,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
嘿,今年的中秋可不同了,节日在星期五,我可以回家过中秋了。想着一家人围着桌子坐着,桌上放着一盘月饼,然后大快朵颐,心里便美美的,只是——表哥和表姐居然凑热闹说要来我家,看来我可得早做准备了。表哥表姐学问好,每次在一起,就会合起来“对付”我。表哥自诩李白,只不过人称“诗窃”,他专门改别人的诗,然后就“名正言顺”地成了自己的了。表姐也不差,应付应付表哥还是绰绰有余的。最可惨的还是我,他们的长处恰恰是我的短处,正好这又是中秋,诗兴大发的日子啊!
一放学,我就往家赶,还没进家门就傻眼了:表哥表姐早已到我家了。我几乎什么也没准备!唉,不管了,豁出去了,只能随机应变了,准备应战!我很快跑上了楼,把身上的大包小包甩个满地,然后“哗哗”地一阵乱翻书,几乎把家里所有有关“月”的诗句都抄了下来,还读了好几遍——到时候把这些纸条拿出来可不好意思啊!
吃过晚饭,月亮出来了,又大又圆,好一个明亮的大银盘!我们在院子里摆好桌子,放上茶水、月饼、果盘,兄妹几个围着桌子,喝茶,嗑瓜子,天南地北地畅聊。
没一会儿,表哥终于熬不住了,说:“大妹,小妹,我们来玩个游戏吧!简单点,就看谁说的诗句多,前提是诗中必须带‘月’字,怎么样?”表姐自然不甘示弱,当场叫好。我也长长嘘了一口气,这个还算简单,毕竟在学校里还读过几首古诗词的,应该还能应付。
作为东家,他们要我带个头,从我开始。我连忙随口说了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表姐接口:“明月当空照。”表哥装出一副书生模样,摇头晃脑道:“玉梯横绝月中钩。”就这样,我们依次“接龙”带“月”的诗句:“蓬莱宫中日月长”,“行宫见月伤心色”,“泗水文章昭日月”,“两表于今悬日月”……
表哥越说越来劲,还没轮到他说,就接了下去:“明月几时圆?”“十六!”突然响起一个稚嫩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弟弟。表姐忍不住偷偷笑了起来,表哥咧着嘴说:“过来,也算你一个,小子!”
这一声“十六”打断了我们诗句接龙的气氛,表姐说:“算了,各人作一首诗就是了,别在这儿充当诗人了!明天就要回学校了,今天可是特地回来,我们兄妹几个好久不见了,正好趁这个节日聚一聚。”对啊,听表姐这么一说,还真是!到底有多长时间没有相聚了,我还真记不清了。
言归正传,表姐提议作诗,这下完了,我哪会作什么诗啊,作出来还不笑掉人家大牙!表哥似乎看出我的心思,就笑着说:“你们啊,也就别在这大好月光下丢人现眼了,听我作一首就好了。”说罢,站起来面朝明月,吟诵道:“明月几时圆,把茶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夜是何节……”还未等表哥念下去,弟弟就嘲笑道:“平时都要偷李白的诗,今天改行偷苏东坡的词啦!”弟弟说完撒腿就跑,表哥紧追了出去,我和表姐笑成了一团。
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聚必有散。待表哥表姐走了之后,我收拾“残局”时才发现月饼一个也没动过,我笑着拿起一个,咬了一口,只见里面有一张纸条,写着一句诗:“更入清风明月。”原来这些月饼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做的,肯定花了他们不少心思和心血……
这个特别又新鲜的中秋“圆月诗会”,让我难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