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作状语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什么叫做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
例①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②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例②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
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例①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②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同样,例②中的“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邑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以宾客之礼相待。
例中的名词状语“宾客” 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宾客一样”。
7.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同样,例②中的“旦”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
问题二:名词活用成状语是什么意思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呈现的形态。例如:
①嫂蛇行匍伏。
②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③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识认标记】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常常表示动作呈现的形态。如①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识认标记】动词前面的名词通常是表示某种身份,如“兄”、“师”、“客”,表示对人的态度。如①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识认标记】动词前面的名词通常都是一种工具或者方式。如这里的“箕畚”、“船载”、“目见耳闻”、“面”。如①②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②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③赵襄王郊迎甘罗。
【识认标记】动词前的名词是一个处所词。如①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1.表示每一。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解析】①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②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2.表示渐进。例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②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解析】①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②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3.表示往昔。例如:
①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②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解析】 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常见方位词 “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解析】 ①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②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明白了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正确的含义,同时也帮助我们在翻译句子时可以顺利将动词前的名词翻译成所充当的状语成分,而不是干瘪地翻译成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名词,掌握好这一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读顺课文,翻译句子连贯,请同学们务必注意。...>>
问题三:什么是名词作状语请用文言文举例 1.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
例①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②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例②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
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例①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②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同样,例②中的“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邑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以宾客之礼相待。
例中的名词状语“宾客” 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宾客一样”。
7.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同样,例②中的“旦”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
问题二:名词活用成状语是什么意思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呈现的形态。例如:
①嫂蛇行匍伏。
②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③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识认标记】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常常表示动作呈现的形态。如①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
2.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识认标记】动词前面的名词通常是表示某种身份,如“兄”、“师”、“客”,表示对人的态度。如①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识认标记】动词前面的名词通常都是一种工具或者方式。如这里的“箕畚”、“船载”、“目见耳闻”、“面”。如①②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②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③赵襄王郊迎甘罗。
【识认标记】动词前的名词是一个处所词。如①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1.表示每一。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解析】①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②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2.表示渐进。例如:
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②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解析】①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②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3.表示往昔。例如:
①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②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解析】 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三)方位名词作状语
常见方位词 “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解析】 ①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②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明白了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正确的含义,同时也帮助我们在翻译句子时可以顺利将动词前的名词翻译成所充当的状语成分,而不是干瘪地翻译成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名词,掌握好这一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读顺课文,翻译句子连贯,请同学们务必注意。...>>
问题三:什么是名词作状语请用文言文举例 1.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样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向北的意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