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的文言文
1. 在文言文中,“知”字的用法
知〈动词〉
(1) 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2) 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杂说》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3)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4) 识别;区别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5) 赏识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重(赏识;看重)
(6) 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7) 感到,感觉,察觉
[君主]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8) 参与
高、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知〈名词〉
(1) 知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知觉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3) 知己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又如:知心腹(亲信)
(4)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2. 知字在古文中的意思
①知道。《论语-为政》:“~之为~之,不~为不~,是~也。”王充《论衡-知实》:“不学自~,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又】知觉,感觉。范缜《神灭论》:“手等有痛痒之~。”
②见解,知识。《商君法-更法》:“有独~之虑者。”(虑:思虑。)【又】知识。《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乎?’”(孰:谁。为:通“谓”,说。)
③了解。《史记-管仲传》:“~我者鲍子也。”【引】交好,相亲。司马迁《报任安书》:“绝宾客之~。”【又】知己,知心的人。鲍照《咏双燕》诗:“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衔泪:噙着泪。觅:找寻。)
④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子产:人名。)
⑤zhì(至)。通“智”。聪明,智慧。《商君书-更法》:“~者见于未萌。”(萌:萌芽。)
—— ——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3. 文言文中含知的句子
知 zhī
1. 晓得,了解。
例:《孟子 梁惠王上》:「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认识;辨别。
例:汉刘向《列女传 阿谷处女》:「五音不知,安能调琴?」
3. 闻,听到。
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 告诉;使知道。
例:《南史 梁南康简王会理传》:「湖熟有吾故旧三千余人,昨来相知,克期响集。」
5. 知觉;省悟。
例: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6. 记忆。
例:《论语 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朱熹集注:「知,犹记忆也。」
7. 见解;知识。
例:《商君书 更法》:「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8. 为,作。
例:《易·系辞上》:「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高亨注:「王念孙曰:‘知犹为也,为亦作也。’‘干知大始’,谓天之所为是创始万物。」
9. 主持;执掌。
例:《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10. 知遇;赏识。
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11. 结交;交游。
例:《史记 项羽本纪》:「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12. 知己者,知交。
例:《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遂如故知。」
13. 匹配。
例:《诗·桧风·隰有苌楚》:「乐子之无知。」
14. 表现。谓有动于中,表现于容色。
例:《管子•心术下》:「金心在中不可匿,外见于形容,可知于颜色。」
15. 欲望,欲求。例:「知诱」。
16. 病愈。
例:《素问•刺疟》:「二刺则知。」
17. 犹得;得到。
例:《列子•汤问》:「臣恐彼国之不可知之也。」
张湛注:「此国自不可得往耳。」
18. 犹管;过问。
例:唐杜甫《鹦鹉》诗:「翠襟浑短尽,红嘴漫多知。」
19. 代词。犹之。
例:《战国策•楚策四》:「﹝孙子﹞因为赋曰:‘宝珍隋珠,不知佩兮……闾姝、子奢,莫知媒兮。’」
20. 助词。犹夫。
例:《北史•周齐炀王宪传》:「吾心公宁不悉?但当尽忠竭节耳,知复何言!」
21. 助词。无义。
例:《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须达已蒙老人断,即知和颜称本心。」
蒋礼鸿通释:「‘即知’就是‘即’,意谓就称了心愿,颜色也和下来了。」
知 zhi 第四声 「智」的古字。
1. 聪明;智慧。
例:《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2. 姓。
4. 古文中“知”的所有 意思
本义为知晓,了解。《论语·学而》:“人不~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引申为1.感觉,知觉。《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止而神欲行。”2.知识,见解。《列子·汤问》:“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乎?’”
3.交往,交游。《报任安书》:“绝宾客之~,亡室家之业。”交往,交游增进情谊;
4.契合,交好。《汉书·李广苏建传》:“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
5.知己。《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旧觅新~。”
6.主持,执掌。《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
7.聪明,智慧。《庄子·逍遥游》:“大~不及小~。”(通假字,同“智”)
5. 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刘勰《文心雕龙》
知音第四十八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
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
《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
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
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
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
“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
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
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
哉!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
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
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
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
各执一偶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
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
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
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
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
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
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
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
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
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泽方
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赞曰:洪锺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流郑淫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6. 含知的文言名句 求解答
zhī
①知道;了解。《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
②认识;识别。《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③知觉;感觉。《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
④感到;觉得。《惠崇》:“春江水暖鸭先知。”
⑤交好;相亲。《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
⑥交情。《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
⑦朋友。鲍照《鲍参军集·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⑧主持。《国语·赵语》:“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
zhì
通“智”。智慧;聪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 古文中“知”的解释
没有
康熙字典解释
【午集中】【矢字部】 康熙笔划:8 部外笔划:3
【说文】词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又【玉篇】识也,觉也。【增韵】喩也。【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书·臯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又汉有见知法。【史记·酷吏传】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法。【注】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
又相交曰知。【左传·昭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注】相亲知也。
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适郑,鬷蔑一言而善,执手遂如故知。【楚辞·九歌】乐莫乐兮新相知。
又【尔雅·释诂】匹也。【诗·桧风】乐子之无知。【注】匹也。
又【广韵】欲也。【礼·乐记】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
又犹记忆也。【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又犹主也。【易·系辞】乾知大始。【左传·襄二十六年】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魏了翁·读书杂抄】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又【扬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黄帝素问】二刺则知。【注】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
又药名。【日华志】预知子,取缀衣领上,遇有蛊毒,则闻其有声。
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七年】公徒败于且知。
又【集韵】【韵会】知义切。【正韵】知意切。??与智同。【易·临卦】知临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
又姓。【左传】晋有知季,卽荀首也。别食知邑,又为知氏。
又【諡法】官人应实曰知。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