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聂荣臻》里面有个科学家程源,这个人戏份很重啊,仅次于钱学森,请问有真人吗,或者原型是谁?
原型是任新民。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逝世,享年102岁。
任新民的航天足迹:
1956年,归国不久的钱学森开始组建我国导弹的专门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组建专业人才团队时,钱学森邀请任新民一起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任新民欣然应允。从此,任新民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人生”。
1958年1月,我国开始了P-2导弹的仿制工作。终于在1960年下半年获得成功。
上世纪60年代,在中近程导弹的自行设计工作中,任新民担任这一型号的副总设计师,主管发动机研制工作。
“东风二号”于1964年6月29日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自行研制导弹的技术,迈开了独立研制导弹的步伐。
之后,由任新民全面负责研制工作的“东风三号”研制成功,使中国仅仅用了10年的时间就拥有了完全独立的中程导弹。
在1958年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第一次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该卫星最后被定名为“东方红一号”,而运载它的火箭为“长征一号”。任新民担任该型号的总负责人。
经过5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成功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任新民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研制试验的有功人员,被周总理称为“中国放卫星的人”。
1975年,60岁的任新民被任命为第七工业部副部长,专门负责运载火箭、卫星的研制、发射工作。
1980年5月18日,中国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任新民担任发射首区技术总指挥。
上世纪80年代,在1986年到1990年5年的时间里,任新民相继领导研制和发射成功了5颗通信卫星,为我国的电视、广播、电教、通信、数据库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986年前后,年逾古稀的任新民,又被任命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改进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等5个工程的总设计师。
1988年9月,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获得圆满成功,当天就收到卫星云图照片。
1986年他被任命为对外商务发射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1990年初春,他坐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主持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准确送入预定地球同步轨道,圆满完成了发射合同,实现了我国用国产运载火箭进行国际商业发射零的突破。
1992年,中国的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自此工程在全国各地有关单位全面开展起来。这一年任新民已经是77岁的老人,但他仍然坚持参加研制中各重大技术难题研讨会、各类评审会。后来的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发射他都要亲临现场。
1999年,在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上,任新民获得了功勋奖章。
“过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传记电视剧真正成功的比较少,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很多。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里的人物传记电视剧一直困扰着创作人员。”研讨会上,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坦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传记电视剧往往见史不见人,“过程、功劳写出来了,但人物形象不够鲜活,人物性格不够生动。
“以人带史,史中觅诗。”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聂荣臻》之所以获得成功,是遵循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艺术规律。在他看来,重要的历史人物传记篇,首先要处理人和史的关系。《聂荣臻》以人带史,聚焦了聂荣臻的精神世界、伟大人格以及聂荣臻的抱负和风范。围绕塑造聂荣臻人物形象,将他最光彩的晋察冀烽火岁月和主持“两弹一星”工程等历史着重墨渲染,使叙事详略得当。“但带出的‘史’还要充满细节,散发诗情,达到‘史中觅诗’。”众专家对一个日本小女孩跟聂荣臻散步时,紧紧抓住聂荣臻裤腿不敢放的细节印象深刻。通过对这个细节的展示,聂荣臻的父爱和人道主义情怀尽显无遗。“以人带史,又史中觅诗,靠细节去支撑,就构成了这部作品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形成了《聂荣臻》的独特风格。”
“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来说,这部戏树立了与时俱进的新标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艺委会主任王丹彦认为,该剧主线、时空交代清楚,人物主调抓得准确,无论叙事,还是摄影、剪辑等,都符合审美样式特质的诠释,完全遵循了创作规律。“它不是靠迎合市场的某个风潮,不是靠去找某些噱头,也不是靠抓几个热脸、熟脸,更不是靠搞惊悚的声光电的刺激,而是深入挖掘这部戏所要渲染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主旨。